灵境
汉语词汇、虚拟现实技术
灵境,汉语词语,拼音líng jìng,意思是庄严妙土,吉祥福地。多指寺庙所在的名山胜境。也指风景名胜之地。1990年11月27日,钱学森虚拟现实翻译为“灵境”,还解释说此译名“中国味特浓”。1998年6月18日,87岁的钱学森写了一篇短文《用“灵境”是实事求是的》,其中写道:“我们传统文化正好有一个表达这种情况的词‘灵境’;这比‘临境’好,因为这个境是虚的,不是实的。”
引证解释
(1).庄严妙土,吉祥福地。多指寺庙所在的名山胜境。南朝·梁简文帝《神山寺碑》序:“虽铁界铜围,如影如约,补石擎金,随生焰灭。独有鷲岳灵境,浄土不烧,螺髻金质,声闻难覩。” 唐·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自齐至唐,兹山濅荒,灵境寂寥,罕有人游。” 宋·苏轼次韵孙职方苍梧山》:“或云灵境归贤者,又恐神功亦偶然。” 明·杨慎《游灵泉寺》诗:“泉台埋玉树,灵境閟仙音。” 清·魏源《华山诗》之二:“出山意已移,灵境渺天北。”
(2).泛指风景名胜之地。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谢灵运<游山>》:“灵境信淹留,赏心非徒设。” 唐·柳宗元界围岩水帘》诗:“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 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呵呵,寥寂庄严的灵境,这般地雄浑、坦荡、清明!”
(3)1990年,世界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提出“Virtual Reality”一词的中文翻译可以是:1、人为景境 2、灵境(钱老喜欢这个翻译,因为中国味特浓)
学者见解
1990年11月27日,钱学森给时任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同时也是自己的弟子汪成为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将“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一词翻译成“灵境”。1998年6月,87岁的钱学森还写了一篇短文《用“灵境”是实事求是的》:“我们传统文化正好有一个表达这种情况的词:‘灵境’;这比‘临境’好,因为这个境是虚的,不是实的。”
钱学森的人工智能思想用八个字来表达,就是“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在他的设想中,“人机结合”的发展是由浅层次走向深层次的。从人在电脑的辅助下学习、工作的“浅层次、合作性”结合,最终发展到“深层次、进化性”结合。而“灵境”技术的发展将使人与计算机的“深度结合”在将来成为可能。钱学森重视“灵境”技术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于,“灵境”可以用来扩展人脑的感知,使人机结合达到全新的高度。
  
  在1993年给汪成为的信件中,钱学森写道:“我对灵境技术及多媒体的兴趣在于,它能大大扩展人脑的知觉,因而使人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新的历史时代要开始了!”
  
  1994年10月,钱学森给戴汝为、汪成为、钱学敏三人写信说,“灵境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项技术革命。它将引发一系列震撼全世界的变革,一定是人类历史中的大事。”在信中,他亲手绘制了一张导图,以阐释“灵境”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引发人类社会的全方位变革。
  
  与此同时,钱学森也想到了人机深层次结合后对于人类自身的改变,尝试探讨人脑思维会有怎样的新发展。在钱学森1996年与汪成为的信件中,他设想人机结合最终的形态,便是“人机融合”——人在机器的帮助下变成“超人”。钱学森为人工智能选择了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发展方向——如果存在进化,那进化的一定是人类。
  1996年在给汪成为的信中,钱学森谈到了人机深层次结合后对于人类自身的改变等。
  不过,虽然钱学森在30年前就预测到,“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促进人机结合和人类社会进化的技术途径,并将其命名为“灵境”,但那时他已超过80岁,早已退出了科研的一线,加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的科学技术尚未发展到相关层次,因此,在钱学森的书信中较少有技术细节的探讨,而更是以一个思想家和战略家的身份,提出主张,旨在指引中国科学的未来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除“灵境”外,20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对Cyberspace(赛博空间)也非常关注。据汪成为回忆:“1991年,我刚到钱学森老先生办公室工作不久,他就告诉我,你们这些研究信息的人应该重点关注和跟踪Cyberspace的内涵、发展,以及其战略意义。”汪成为说,“我感到十分内疚,因为至今尚未完成钱老在1991年时布置给我的任务,未能‘信、达、雅’地把Cyberspace译成中文。”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7 14:55
目录
概述
引证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