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土家鱼
化石材料发现于中国重庆市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时期的盔甲鱼类
灵动土家鱼属于盔甲鱼类,化石材料发现于中国重庆市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距今约4.36亿年。
命名由来
属名“Tujiaaspis”主要取自化石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的土家族;而种名“vividus”,译为“灵动”,取自该鱼在死后埋藏的时候恰好保存了一个“鲤鱼跃龙门”的姿态,非常的灵动。
重庆发现的土家鱼首次揭示了盔甲鱼类头后身体的解剖结构,其腹部一对纵贯全身的腹侧鳍褶的发现,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鳍褶理论”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化石证据。
形态特征
灵动土家鱼约6厘米长,全身披有菱形倾斜排列的鳞列,身体背部具有三个背鳍,其中前两个背鳍彼此靠的很近,具有跟异甲鱼类、花鳞鱼类一样的叉形下歪尾。还有适应底栖生活的扁平的腹部,在腹部中央还存了肛门,但是没有臀鳍。不过腹部保存了一对纵贯全身的腹侧鳍褶,由一系列V形外骨骼骨单元排列组成,并没有发现肌肉和内骨骼支撑,鳍褶从头后部一直延伸到尾尖。
研究意义
灵动土家鱼的综合研究,首次揭示出盔甲鱼类头后身体的解剖结构。在灵动土家鱼的腹部发现的一对纵贯全身的腹侧鳍褶,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鳍褶理论”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化石证据。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运用性状大数据、计算机流体动力模拟等新的技术方法对土家鱼的腹侧鳍褶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从功能机制上提出了有关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新假说,即成附肢的产生最初是为了利用水流产生升力来抵消自身重力,而非增强推动力和控制方向。古生物化石证据与发育生物学的交叉印证,使得脊椎动物成对附肢的起源研究跟颌起源研究一样成为演化-发育生物学的一个经典案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0 16:50
目录
概述
命名由来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