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关古道
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道
灵关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道。据考古发现,或是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沟通的路径之一。自古以来都是商旅、军事要道。
简介
灵关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道,灵关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主要线路之一。北起小相岭山脊(万寿宫),经九盘营、登相营、深沟、冕山、新桥与冕宁县铁厂乡交界,长35公里。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崃)、青衣(名山)、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最远达到了印度孟加拉地区。
由来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汉武帝时,张骞在大夏发现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说明巴蜀到印度(身毒)再到西亚早就存在一条通道。以今成都为起点,西南出邛、僰至滇,从滇越(今云南腾冲)出缅甸的敦忍乙(今太公城)至曼尼坡入 身毒 (今印度),是贯穿云南,与内地四川、关中相连和与境外的缅甸、印度相接的国际大通道。它由贯通四川和云南的灵关道五尺道、博南道、永昌道和缅印道连接而成这条通道古时称蜀身毒道,现代史学家沿用“丝绸之路”称呼的惯例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记载
西汉以来,该栈道为南方军事、商旅主道,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司马相如出使西夷,军旅至此,强制民工,维路是修。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灵关古道全线畅通。蜀汉建兴三年(252年)诸葛亮南征,路经此道,感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为便于行军和粮秣运输对灵关古道作了整治和维修,使之更畅通,后人为纪念他,将灵山改为相公岭,故此道又名为“孔明鸟道”。
为加强边防兵役,开拓疆域,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置清溪关,此道更名为清溪道。明代嘉靖18年(1539年)为顺应军、商运输朝廷饬令所辖部属,采用绕道和架桥等措施,修补了该道。
唐代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撰写的《邛山来关修路记》,元代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游记》,明代余承勋所著《修复越西东路记》和《寰宇记》、《邓隽野录》等史料都记载了历届资修路概况和沿途竖的石碑及修盖的庙宇等。如今,沿古道修建了四级标美公路,沿路而上古道依稀,残缺之中仍见昔日的辉煌。
参考资料
灵关古道.铁血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3 16:22
目录
概述
简介
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