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鹧鸪
雉科灰鹧鸪属鸟类
灰鹧鸪(学名:Ortygornis pondicerianus)是雉科、灰鹧鸪属的鸟类。体长35厘米,体重200-340克。两性相同。成鸟顶盖和颈背呈灰棕色至红棕色。前额、头部两侧和眼眉呈淡红色。下体呈浅黄色,有深色条纹,颈部和胸部非常细,侧面相当宽。上体呈红褐色或灰棕色,有狭窄的黑白条纹。尾巴红色,有深色的末端条纹。雄性跗骨上有距。鸟喙黑色,虹膜棕色,腿爪橙色。
动物学史
灰鹧鸪之前被列为“Francolinus pondicerianusOrtygornis
形态特征
灰鹧鸪体长35厘米,体重200-340克。两性相同,尽管雄性跗骨上有距,而雌性则没有。成鸟顶盖和颈背呈灰棕色至红棕色。前额、头部两侧和眼眉呈淡红色,耳罩呈棕色。喉咙呈白色或橙黄色,有狭窄的黑色边缘。下体的其余部分呈浅黄色,有深色条纹,颈部和胸部非常细,侧面相当宽。上体呈红褐色或灰棕色,翅羽、小羽和肩角上有白色条纹状斑纹,上体有狭窄的黑白条纹。尾巴是红色的,有深色的末端条纹。鸟喙黑色,虹膜棕色,腿爪橙色。
亚成鸟与成鸟相似,但较暗。喉咙部下方的黑色边界消失了。
栖息环境
灰鹧鸪喜欢干旱的平原和半沙漠。它们也出现在有适应干旱的多刺灌木丛的不高的丘陵地区。它们常见于灌木丛生的耕地,通常靠近村庄。会局部出现在灌木丛生的山坡上和蜿蜒在山间的山谷中。避开山区。
分布范围
留鸟:印度、伊朗、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
引进(留鸟):巴林、英属印度洋领地、阿曼、卡塔尔和阿联酋;
引进(繁殖地):毛里求斯、塞舌尔、美国(夏威夷群岛);
游荡(非繁殖地):阿富汗;
来源不明(留鸟):土库曼斯坦;
灭绝和引进:沙特阿拉伯。
生活习性
行为
灰鹧鸪通常成群生活,在尘土飞扬的小径和灌木丛之间的空地上觅食。当有危险信号时,群体会分散开来,开始向各个方向奔跑,身体相当直立,向覆盖茂密的地区前进。灰鹧鸪不愿意飞行,但如果受到惊吓,它们可能会以爆发性飞行的方式起飞,并在着陆和再次奔跑之前发出呼呼的翅膀拍打一小段距离。它们擅长躲蔽在灌木丛或小树上,尤其是受到出没这些地区的蛇的追赶。
灰鹧鸪在清晨和傍晚尤其活跃。一天中剩下的时间里,它们会在地上或灌木丛中休息,在那里发出它们的歌声。当有可用的水坑时,它们会使用其饮水,但它们能够靠很少的水生存,捕捉植物上的早晨露水。在筑巢季节开始时,鸟群会分成两对。
食性
灰鹧鸪以昆虫为食,主要是蚱蜢。可经常看到它们用腿和喙挖掘和抓地寻找猎物。幼鸟特别喜欢蚂蚁及其若虫和幼虫。灰鹧鸪会把蚁丘撕成碎片并将其夷为平地。除了昆虫之外,它们还吃植物,如杂草、绿叶和种子。
生长繁殖
求偶
灰鹧鸪的繁殖季节通常开始于季风季节,一般在5-9月之间。在此期间,雄性会发出强烈的叫声,发出独特的叫声来吸引雌性并建立自己的领地。雄性的叫声响亮、重复且悦耳,可以在相当远的地方听到。
一旦雄性成功吸引雌性,它们就会进行求偶展示以加强彼此的联系。在求偶展示中,雄性会鼓起胸部、展开翅膀,在发出各种叫声的同时绕着雌性转圈。这种复杂的舞蹈是为了给雌性留下深刻印象并确立雄性的统治地位。
筑巢
交配后,雌性灰鹧鸪开始在地面上筑巢,通常隐藏在茂密的植被中。雌鸟在土壤中挖出一个浅坑,并用草、树叶和其他植物材料铺垫,以此筑巢。
孵化
雌鸟全权负责孵化蛋,通常每只孵化6-12枚。孵化期约为18-20天。在此期间,雌鸟致力于保持蛋的温暖和保护。雌鸟很少离开巢穴,只有在觅食和饮水时才会短暂离开。在此期间,雄鸟起着支持作用,守卫筑巢区域并提醒雌鸟注意任何潜在威胁。
生长
一旦卵孵化,灰鹧鸪雏鸟就会进入早熟期,这意味着它们出生时就处于成熟状态,孵化后不久就能走动并自己觅食。雏鸟身上覆盖着柔软的绒毛,为雏鸟提供隔热和保护。孵化后几小时内,雏鸟就能离开巢穴,跟随亲鸟寻找食物。它们主要以昆虫、种子和各种植物为食。亲鸟会继续为幼鸟提供指导和保护,教它们觅食和躲避捕食者等基本生存技能。
随着幼鸟的成长,它们会逐渐长出与父母相似的成年羽毛。这个过程需要几周时间,在此期间,灰鹧鸪幼鸟会变得越来越独立。大约8-10周大的时候,幼鸟已经长出了足够的成鸟羽毛。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8月9日——无危(LC)。
种群现状
灰鹧鸪的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据报道,该物种在其范围的大部分地区都很常见(Del Hoyo等人,1994年)。
趋势理由:在没有任何下降或实质性威胁的证据的情况下种群数量被怀疑是稳定的。
参考资料
灰鹧鸪.xeno-canto.
Grey Francolin Ortygornis pondicerianus.The IUCN Red List.2024-02-01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09:20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