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喉针尾雨燕(学名:Hirundapus cochinchinensis),肩部、背部和腰部为褐灰色,在背部形成一个不明显的马鞍形灰褐色斑。翅膀狭长。颏部、喉部为烟灰色,前颈、胸部、腹部、两胁、腋羽和翼下覆羽均为暗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为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跖和趾为红褐色,爪黄褐色而透明。主要栖息于海岸、海岛和山地森林地带。主要在空中捕捉飞行性昆虫为食。营巢于岩石洞穴和树洞中。
形态特征
额部、头顶、头侧、后颈、翅膀、尾上覆羽和尾羽为黑色而具蓝色的金属光泽,枕部缀有烟灰色。肩部、背部和腰部为褐灰色,在背部形成一个不明显的马鞍形灰褐色斑。翅膀狭长。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为淡褐色,三级飞羽为白色,在飞翔时呈现为明显的长椭圆形翼斑。颏部、喉部为烟灰色,前颈、胸部、腹部、两胁、腋羽和翼下覆羽均为暗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为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跖和趾为红褐色,爪黄褐色而透明。
大小量度:体重♂95克;体长♂190毫米;嘴峰♂10毫米;翅♂168毫米,♀184毫米;尾♂53毫米,♀49毫米;跗蹠♂20毫米,♀16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岸、海岛和山地森林地带。
生活习性
常在开阔地区和森林的上空飞翔。飞行的速度很快。主要在空中捕捉飞行性昆虫为食。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泰国、越南。
中国分布:仅分布于海南乐东等地,为夏候鸟,或许在云南西南部和西藏南部也可能有分布。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2~3月间。营巢于岩石洞穴和树洞中。巢由苔藓构成,并用涎液将其紧紧地粘结在一起。每窝产卵3枚。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