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铺
土家族地区居室的活动场所
土家族地区居室的活动场所,主要用于煮饭、取暖、熏东西,既是厨房,也是餐厅。外观类似中国北方的火炕,但差别也很大。设置火铺的房子既是厨房,又是餐厅,也是一个家庭接待宾客的会客室,担负着重要的娱乐玩耍、社会交际、家庭教育等重要功能,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形态。
外观
火铺的地面有方形孔,放三角架;三角架上放鼎罐、炒锅等容器,用于做饭。
建造火铺时,在地面竖立4根木墩,垫上厚实的木板,边沿留一个方形孔,四周从地面开始围栏,填上泥土,放上铁“三角”,在火铺一角建一个小灶,便完成了火铺修建。
燃料基本是整个的较小圆木,因其“熬火”(土语,意为不需要频繁加柴);火塘中有厚厚一层烧柴产生的灰,出门后用灰盖住炭火,回家后用吹火筒将刨出的炭一吹即燃,因而基本无需火柴等物(既可能是防潮,也可能是早期没有火柴等物打火很不方便),一年四季不断火,顾彩撰写的《容美纪游》中称此地有“改火”风俗,可能与此有关。
功能
其功能为炊煮、取暖、照明;夏季无所谓取暖,但可以驱湿;火铺烟气,可以用以熏烤腊肉,故土家腊肉很有名气;烟气还可以驱虫,以及屋顶驱鼠。
另外,在火铺中的灰还大有作用。在火便灰面“蒙”上几个洋芋、红苕等,不一会儿即熟了,味道极佳;也可将杯子半载其中,老人喝药喝水方便。三脚(鼎罐下得支撑物)上架起火钳还可以烤糍粑。
平时在火铺上架锅炒菜,客人来了也坐在火铺上“摆龙门阵”,并就地进餐。靠窗的地方是男主人的位置,担负着添加柴禾的任务;另一端是女主人下厨和添饭加菜的地方;客人在火铺的中间位置。吃完饭,主人对还在用餐的客人说“你们慢用”,转而又对已吃完饭的客人说:“相边你”(即落后了)。还在吃饭的客人回答:“你好斯文”。已吃完饭的客人则说:“你有福。”
变迁
雍正改土归流后,官府认为火铺有伤风化,卧室和被褥才渐流行,但火铺除就寝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仍然保留。红白喜事,亲友聚会,卧室不够则共睡铺上,重温旧梦。
但是,随着近年吊脚楼逐渐被砖房替代,火铺因自然不适用于砖砌泥粉的新房而几乎要退出历史舞台,而仅残存于未被改建的吊脚楼以及乡村旅游中。
参考资料
土家火铺 .重庆晚报.2013.12.16
土家火铺.贵州日报.2009.03.27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7 21:34
目录
概述
外观
功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