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蝾螈是有尾目蝾螈科真螈属两栖动物,又名真螈、火螈。体表为黑色,带黄色斑点或条纹,斑点和条纹各有不同;有些种类几乎全黑,有些以黄色为主。双眼后侧和背脊两侧生有毒腺。
物种简介
火蝾螈生活在高山森林里,它的身上有大片明丽鲜艳的黄色或者红色及橙色,喜欢藏身于枯木缝隙当中。当枯木被人拿来生火时,它们往往惊逃而出,远远看去,就像从火焰中诞生的一样,火蝾螈因此而得名。
色彩艳丽的火蝾螈是在陆地上度过成年的时光的,它们身上黄色和黑色的图案警告说:它们的皮肤有毒,这样当它们寻找食物时,会使敌人离得远远的,火蝾螈生活在森林里和其他潮湿地区.它们夜里出来,通常是在雨后去捕食象蚯蚓这样的猎物,它们在陆地上交配,但是雌性火蝾螈在池塘和溪流里产下幼螈。
火蝾螈在欧美各国是很普遍价格也还平实的两栖类宠物,与大多数两栖类一样是偏向夜行性的动物,由于喜欢藏身在枯木缝隙中,当枯木被人拿来生火时,它们往往惊逃而出,有如从火焰中诞生,因而得名。
由于火蝾螈分布在欧洲大陆1000公尺左右的高山森林中,温度很低,所以在人工环境下饲养必需使用冷却机将温度调在20°C左右才养得好,尤其是幼生火蝾螈在25°C以上都无法存活.站长的幼生火蝾螈就因为冷却机故障而只存活一只,十分可惜在原产地它们会冬眠,只要将它们放在装有潮湿苔藓或墨丝的小塑胶盒中保持5°C左右的温度就会进入冬眠状态.在台湾饲养,如果不用冷却机,可以在夏天让它们冬眠,只要依前面的方式将冬眠盒放入冰箱的蔬果冷藏区即可,千万别错放入冷冻柜,否则就有火蝾螈冰棒了,冬眠前一个星期要大量喂食以储存冬眠期所需的养份,等到温度适当时再将它们放入养殖缸中让它们自然苏醒。
火蝾螈属于肉食性,可以喂食蟋蟀或面包虫,虽然是
夜行性动物,但是饥饿时白天也会出来觅食.它们的活动力不高所以不需要很大的空间,以两尺缸来说养一对刚好,由于分布区域遍及欧陆,所以也演化出高达十数种之多的亚种,但各亚种间体型的差异并不大,而在花色上的变化可就是五花八门了。
虽然火蝾螈可以群养但最好雄性少一点比较安全,火蝾螈双眼后侧和背脊两侧都有毒腺,如受到威胁会分泌出牛奶状的毒液与蟾蜍的毒液类似,毒性不强不会造成损害,但是如果进入眼睛会导致暂时失明,所以移动它们时最好戴手套,而且之后一定要洗手。
形态特征
火蝾螈可以长达20厘米,身体呈黑色,有黄色斑点或斑纹。一些标本甚至是全黑或以黄色为主色,有时会有红色及橙色的。由于分布区域遍及欧陆,所以也演化出高达十数种之多的亚种,但各亚种间体型的差异并不大,而在花色上的变化丰富多彩。
雌雄辨别比较容易,雄性体型较小较苗条,
泄殖孔周边因为存放生殖器官而呈现肿大,由侧面看十分凸显;雌性体型较肥大,泄殖孔周边较小而平坦。
特点
火蝾螈是欧洲最著名的蝾螈,生活在中欧和南欧山区的森林里。其身体呈黑色,带有不同程度的黄色斑点或条纹。有的蝾螈身体几乎都是黑色,而有的则大部分为黄色。火蝾螈通常生活在小溪、小湾、池塘或其他潮湿地附近。它们喜欢躲藏在落叶里,或栖息在长满苔藓的树干上。
在栖息地。它们需要干净的小溪以培育幼仔。无论在陆地上还是在水里,火蝾螈都难以被发现,头、木头或其他物体的下面。世界上大约有500种蝾螈,它们的食物主要包括各种昆虫,偶尔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蝾螈和小青蛙。
捕猎是火蝾螈的另一个特点,其舌骨周围肌肉的收缩而产生的压力足以使舌骨连同舌头一起“弹射”出嘴外。大多数蝾螈体型较小,但也有例外,如:北美大儿鱼。墨西哥虎螈和美洲蝾螈体长可达30厘米。在日本和中国有一种巨型蝾螈,体长可达1.8米,体重达30千克。
生长繁殖
繁殖火蝾螈的难度中等,主要须控制好温度也需要冬眠。雌雄辨别比较容易,雄性体型较小较苗条,泄殖孔周边因为存放生殖器官而呈现肿大,由侧面看十分凸显;雌性体型较肥大,泄殖孔周边较小而平坦。交配时雄螈会钻到雌螈之下将雌螈背着走,经过一些磨蹭动作,雄螈会释出一个精囊,由雌螈经 泄殖孔置入体内,精囊在雌螈体内可使用长达四个月以上,随时使卵受精,所以有时只养一只也有可能产子。火蝾螈属卵胎生,卵在雌螈体内孵化后才产出,所以怀孕期长达六个月以上。每胎可在水中产下10-60只约2公分的幼生体。这些幼生体在水中生活3-5个月后会上岸进化成陆上型,外鳃也完全脱落。这时的幼生火蝾螈外型已完全与成体相同,只是小很多。上岸后约7-20天,黄色斑纹才会逐渐明显。这时它们的外观上已经定型,只要喂食蚂蚁蟋蟀或果蝇就能快速成长。三个月后就能吃一般的小蟋蟀了。
火蝾螈基本上只要温度控制好,饲养难度不高适应力强,进口时死亡率并不高.但饲养时切记一定要将饲养缸加盖并以重物压住,否则火蝾螈都能顶起缸盖脱逃,也不能留有缝隙,它们可算是两栖类的脱逃高手,逃逸的蝾螈除非能找到水源,否则超过一天就会脱水干枯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