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是蚁科、火蚁属昆虫。红火蚁的品级有雌、雄繁殖蚁和无生殖能力的工蚁;体色从红棕色至深棕色,头部宽度小于腹部宽度;中胸侧板有刻纹或表面粗糙;腹锤间无前伸腹节齿,腹部呈棕褐色;工蚁的头部近正方形,兵蚁头部比例较小。成群的红火蚁聚在一起,就像一片浓烈的火焰,故名。
动物学史
红火蚁原产南美的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的巴拉那河流城,20世纪30年代传入美国南部,是全世界最危险的蚂蚁。在1972年被正式命名,20世纪初在原产地已受到注意,被记录在残暴火蚁(Solenopsis saevissima)名下。20世纪的30年代至40年代或更早,红火蚁和后来被同时正式命名的黑火蚁被从南美带入美国。60年代人们才注意到入侵的火蚁有2个类型。1972年,Buren对有关的火蚁进行了分研究,红火蚁作为新种发表,黑火蚁也被赋予了种级地位。几年后,Wojcik等人研究了佛罗里达州的火蚁,并制订
热带火蚁、木火蚁和红火蚁的鉴别检索表。1991年,Trager完成了美洲的火蚁属geminata组的总结性研究,涉及20种,及2杂交种,并制订它们的检索表。因成群的红火蚁聚在一起,就像一片浓烈的火焰,故名。
红火蚁入侵中国之前,火蚁属在中国已知5种。胡经甫在《中国昆虫名录——第六卷》中记载了产自福州、青岛、北京、岳麓山(长沙)等地的猎食火蚁,产自青岛等地的贾氏火蚁,产自福州等地的急逃火蚁,产自澳门、北京等地的热带火蚁,产自苏州等地的Solenopsis soochowensis Wheeler。周梁镒和寺山守在中国台湾蚁科昆虫名录中除热带火蚁外,还记录了猎食火蚁和知本火蚁。唐觉等人、吴坚和王常禄等在有关专著中也记录了热带火蚁等1至2种。由于Solenopsis soochowensis Wheeler在最初命名时就无工蚁(包括兵蚁)的描述,后来命名人也怀疑Solenopsis soochowensis仅是其他种的异名,故该种还不能计入。
在较早的文献中,红火蚁曾用的拉丁文名是Solenopsis saevissima richteri,为Loading在1929年首次定名。当时认为红火蚁同黑火蚁(Solenopsis richteri)一样,都是Solenopsis saevissima(南美特有的火蚁)的亚种。但事实上该种最早被Santschi(1916)命名为Solenopsis wagneri。后来,在不知晓Santschi已命名的情况下,Buren(1972)重新描述了红火蚁,并定名为Solenopsis invictao在文献中大多使用Solenopsis invicta这学名。
形态特征
整体形态
红火蚁是膜翅目蚁科火蚁属的昆虫,是火蚁的一种。红火蚁的品级有雌、雄繁殖蚁和无生殖能力的工蚁;体色从红棕色至深棕色,头部宽度小于腹部宽度;中胸侧板有刻纹或表面粗糙;腹锤间无前伸腹节齿,腹部呈棕褐色;工蚁的头部近正方形,兵蚁头部比例较小。至2005年蚁科的分类以工蚁尤其是兵蚁的描述为主。
小型工蚁
头部:头部近正方形至略呈心形,长1.00-1.47毫米,宽0.90-1.42毫米。头顶中间轻微下凹,不具带横纹的纵沟;唇基中齿发达,长约为侧齿的一半,有时不在中间位置;唇基中刚毛明显,着生于中齿端部或近端;唇基侧脊明显,末端突出呈三角尖齿,侧齿间中齿基以外的唇基边缘凹陷;复眼椭圆形,最大直径为11-14个小眼长,最小直径约8-10个小眼长;触角柄节长,兵蚁柄节端离头顶约0.08至0.15倍柄节长,小型工蚁柄节端可伸达或超过头顶。
胸部:
前胸背板前侧角圆至轻微的角状,罕见突出的肩角;中胸侧板前腹边厚,厚边内侧着生多条与厚边垂直的横向小脊;并胸腹节背面和斜面两侧无脊状突起,仅在背面和其后的斜面之间呈钝圆角状。
腹部:后腹柄结略宽于前腹柄结,前腹柄结腹面可能有一些细浅的中纵沟,柄腹突小,平截,后腹柄结后面观长方形,顶部光亮,下面2/3或更大部分着生横纹与刻点。
颜色:虽同一蚁巢个体间颜色比较一致,但种内颜色变化大,双色,头、胸从桔红色至深红褐色,柄后腹从褐色及第1背板上有大斑,至黑褐色。三角形额中斑和其后的窄中纵沟颜色在大多数标本中均明显深于周围区域。同一蚁巢中,小型工蚁颜色深于大型工蚁。
大型工蚁
体长6-7毫米,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体橘红色,腹部背板色呈深褐。上颚发达,黑褐色。体表略有光泽。
生殖型雌蚁
有翅型雌蚁体长8-10毫米,头及胸部棕褐色,腹部黑褐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呈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亦显著隆起。雌蚁婚飞交配后落地,将翅脱落结巢成为蚁后。蚁后体形(特别是腹部)可随寿命的增长不断增大。
雄蚁
体长7-8毫米,体黑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呈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显著隆起。
卵
卵为卵圆形,大小为0.23-0.30毫米,乳白色。
幼虫
共4龄,各龄均乳白色,各龄长度为:1龄0.27-0.42毫米;2龄0.42毫米;3龄0.59-0.76毫米;发育为工蚁的4龄幼虫0.79-1.20毫米,而将发育为有性生殖蚁的4龄幼虫体长可达4-5毫米。1-2龄体表较光滑,3-4龄体表被有短毛,4龄上颚骨化较深,略呈褐色。
蛹
蛹为裸蛹,乳白色,工蚁蛹体长0.70-0.80毫米,有性生殖蚁蛹体长5-7毫米,触角、足均外露。
栖息环境
红火蚁常常出没在农田、公园草坪、道路绿化带、电器设备附近、垃圾堆、果园、堤坝、荒地等温热潮湿的地方。成熟的红火蚁的蚁巢一般会有10公分以上的泥沙堆积在地面上形成明显“蚁丘”。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红火蚁原产南美的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的巴拉那河流城。在20世纪30年代入侵到北美洲,2006年在美国南方14个州超过1.295亿公顷的土地上定殖为害,在其它州内也有零星发生(Arizona,Kentucky,andVirginia);1975-1984年间入侵波多黎各;2001年入侵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至2005年已知发生于巴西、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乌拉圭、美国(Trager,1991)(约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2001年)、新西兰(2001年)、马来西亚、安提瓜岛和巴布达岛、巴哈马群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英国维京岛、美国维京岛及中国台湾(2003年)、广东吴川等部分地区(2004)、香港(2005)和澳门(2005)等地。
中国分布
红火蚁于2003年10月传入中国台湾桃园地区,2004年9月在广东省湛江吴川市发现红火蚁危害,2006年已经在广东、广西、海南的部分地区发生危害,2005年初在香港和澳门也有发现。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数据统计,2016年,红火蚁入侵11个省份的281个县(市、区),到2023年,数据变化为12个省份的625个县(市、区),7年新入侵344个县市区。2024年,入侵中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42个县(市、区)。
生活习性
社会体系
红火蚁,真社会性的生活结构,
蚁巢中除专负责
生殖的蚁后与生殖时期才会出现负责交配的
雄蚁外,绝大多数的个体都是无生殖能力的雌性个体(职蚁)。无生殖能力的职蚁可分为
工蚁与
兵蚁亚阶级,阶级结构变化为连续性
多态型。红火蚁有“单蚁后”及“多蚁后”两种社会型态,是透过约600个“锁”在一起的“超级基因”调控来决定红火蚁是“单蚁后”及“多蚁后”族群。当其栖息地选择受限时,甚至可在都市分隔道、人行道下或电器设备等设施环境中筑巢。
单蚁后族群是由一个交尾蚁后通过飞行而播散建立。这种播散方式可使交尾的蚁后播散到1千米或更远的地方定植。因它们有领地意识,单蚁后的族群密度比多蚁后的族群密度低,蚁丘密度为200个/公顷。多蚁后族群是在一个族群中有2个至数百个具有繁殖能力的蚁后,它们由1个或几个蚁后通过爬行到一个新的地点而建立,这种形式的播散速度慢。多蚁后族群没有领地,所以,单位面积上的族群密度比单蚁后族群的密度高6倍,超过1000个/公顷。这两类族群都可以通过流水而播散。当水面上升,它们形成一团而浮在水面上,能存活数周直到水位落下或漂流直到岸上。
适应温度
红火蚁对热的耐受性最低温度为3.6℃,最高温度为40.7℃。红火蚁在土壤表层温度10℃以上时开始觅食,在土壤温度达19℃时才会不间断地觅食,觅食的土壤表层温度范围为12-51℃。当土壤表层下2厘米处的温度在15-43℃时,工蚁开始觅食,最大觅食率发生在22-36℃时。低温度比高温度更能限制红火蚁的觅食。春天土壤周平均土壤温度(表层下5厘米深处)升高到10℃以上,红火蚁开始产卵。工蚁和繁殖蚁化蛹和羽化分别发生在20℃和22.5℃。土壤平温度24℃时新蚁后可以成功地建立族群。当土壤很湿或很干时则活动减少。干旱后的一场雨会刺激它们2-3天的筑巢活动并增加觅食活动。从土壤表面到10厘米深处的温度低于18.8℃时,全天不会发生交尾飞行。气温在24-32℃,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交尾飞行在上、下午均可发生。新建立族群89%的处于侵扰区域的下风向。交配飞行通常发生在雨后晴朗、温暖的中午时分。一旦雌性有翅繁殖蚁完成交配后,会从翅基缝处折断双翅,并寻找一个合适的场所建立一个新的族群。这些场所一般在岩石或树叶下,也可以是沟缝或石缝中,甚至在人行道、公路或街道的边沿处。蚁后在土中挖掘通道和小室,并密封开口,以免捕食者入侵。
觅食行为
红火蚁主要靠捕杀其他无脊椎动物和小个体脊椎动物,腐食死亡的动物,同时也喜好蚜虫和介壳虫的蜜露。此外,还会收集花粉和植物分泌物等物质,属杂食性害虫。红火蚁的觅食主体是虫龄较老的工蚁,称觅食蚁。觅食行为最为活跃的温度为21-35℃。在蚁巢主体旁有许多觅食蚁道,以蚁巢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最长可超过110米。当觅食蚁发现食物后会返回蚁巢,沿途留下示踪信息素,形成食物到觅食蚁道的路线,其他觅食蚁会追踪信息素,找到食物。红火蚁在气温高于21℃时,觅食活动较频繁;自天气温超过32℃时,则倾向于早晚觅食。
红火蚁食性杂,觅食能力强,食物包括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和腐肉等。蜜汁、糖、蛋白质、脂肪等食物也在红火蚁的食谱上。红火蚁幼虫在某龄以前只吃液质食物,而后能够消化固体食物。工蚁带来富含蛋白质的固体食物放置在幼虫的嘴前。幼虫分泌消化酶分解固体食物并反刍给工蚁。蚁后靠取食一些消化过的蛋白质来维持产卵的需要。只要有足够的食物,蚁后就能够发挥其最大产卵效率。
红火蚁可取食149种野生花草的种子,57种农作物。红火蚁群体生存、发展需要大量的糖分,因此工蚁常取食植物汁液、花蜜或在植物上“放牧”蚜虫、介壳虫。通常在凉爽季节的白天或炎热时期的傍晚和夜间工蚁觅食活动最积极。觅食蚁通过地表下的水平蚁道离巢去觅食,一个大型蚁巢的觅食蚁道可从蚁丘负外延伸几十米远,沿路有通向地面的开口。在蚁丘四围有明确的觅食范围,在此区域内不容许其他种群的红火蚁进入。
蚁巢特征
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高10-30厘米,直径30-50厘米的蚁丘,有时为大面积蜂窝状,内部结构呈蜂窝状。新形成的蚁巢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的小土丘状的蚁丘。新建的蚁丘表面
土壤颗粒细碎、均匀。随着蚁巢内的蚁群数量不断增加,露出土面的蚁丘不断增大。当蚁巢受到干扰时,蚂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红火蚁在蚁丘四围有明确的领地意识,而蚁丘的特点及主动攻击入侵者的行为,可以作为迅速判断是否为红火蚁的方法之一。
清洁行为
包括自我清洁和相互清洁,能将病原菌从表皮移到位于下唇和前胃之间的口下囊中,随后排出体外,因此不易造成病原传播。清洁行为除了可以清理虫体表面垃圾外,还有其他功能,如求爱、唤醒、传播气味或作为特定信号等。
生长繁殖
生长特性
红火蚁为典型的地栖性蚁类,土质巢穴在其生命活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个完整的巢群必须包括蚁巢和生活于其中的各等级和虫态的个体,如蚁后、有翅繁殖蚁(有翅雌蚁和有翅雄蚁)、工蚁,以及他们的非成虫形态(卵、幼虫和蛹),因为红火蚁的个体发育须经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属完全变态。
繁殖方式
红火蚁的入侵和传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自然扩散包括生殖蚁婚飞和随洪水流动扩散,其中以生殖蚁的婚飞扩散较为普遍。成熟蚁巢一年四季都可产生有翅生殖蚁,只要土壤相对湿度不低于80%就可以婚飞,一般在春末或夏初雨后1-2天,气温高于24℃,天气晴朗且有微风情况下为婚飞高峰期。婚飞前工蚁在蚁丘表面打开许多通到蚁巢内部的婚飞孔让雌蚁和雄蚁出巢,婚配大概发生在90-300米的高空,交尾后雄蚁的精囊留在雌蚁体内供雌蚁使用终身,雌蚁寻找潮湿的地方降落脱翅后筑新巢开始产卵成为蚁后,而雄蚁则很快死亡。红火蚁的人为传播主要是通过苗木、草皮等植物产品的转运。
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的社会性昆虫,根据巢穴中蚁后的数量可分为两种社会型:单蚁后型(monogynecolony)、多蚁后型(polygynecolony)。
一个成熟的红火蚁种群有由20-50万头多形态的工蚁、几百头有翅繁殖雄蚁和雌蚁、一头(单蚁后型)或多头(多蚁后型)繁殖蚁后及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幼蚁(卵、幼虫及蛹)组成。一头蚁后每日可产1500-5000粒卵。卵经过7-10天的胚胎发育后孵化成无足的、蛆状幼虫。幼虫的发育经过4个龄期。卵至成虫发育历期:20-45天(工蚁)、30-60天(大型工蚁)、80天(兵蚁、蚁后和雄蚁);成虫寿命:蚁后约6-7年,工蚁和兵蚁寿命约1-6个月。
新建的蚁巢经过4-5个月的时间成熟并开始产生有翅生殖蚁,进行婚飞活动。成熟的蚁群一年能产生4000-6000头有翅生殖蚁。只要条件适宜,成熟蚁巢的红火蚁在一年中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发生婚飞,通常以春秋季节居多,3-5月份是婚飞盛期。红火蚁的交配行为可能发生在90-300米的高空,雌雄蚁一般交配1次。交配后的雄蚁很快死亡,雌蚁随风飞行,扩散到与原巢几米或几十米远的地方着陆、脱翅,有的还可飞行3-5千米降落寻找地点筑新巢。
红火蚁的寿命与体型有关,一般小型工蚁寿命在30-60天,中型工蚁寿命在60-90天,大工蚁在90-180天。蚁后寿命在2-6年左右。红火蚁由卵到羽化为成虫大约需要22-38天。红火蚁可分为单蚁后或多蚁后制群体,单蚁后每天可最高产卵800枚(IUCN数据,另有论文称为1500枚),一个几只蚁后的巢穴每天共可以产生2000-3000枚卵。当食物充足时产卵量即可达到最大,一个成熟的蚁巢可以达到24万头工蚁,典型蚁巢为8万头。
近种区别
为了鉴别红火蚁及其重要近似种和中国其它有关种类,可参考下表。重要近似种有:热带火蚁、木火蚁、黑火蚁、巴西火蚁。
美洲某些种类等种类其毒汁亦可使人产生脓泡,但Solenopsis uinquecuspis、巨工火蚁(Solenopsis megergates)、Solenopsis macdonaghi和琥珀火蚁(Solenopsis electra)的兵蚁均具中单眼;截火蚁(Solenopsis interrupta)的颜色变化也大,有时与红火蚁难以区分,但前者后腹柄结后面观近梯形,后者额中斑与周围颜色差异明显可资鉴别;Solenopsis weyrauchi与红火蚁也很近似,但前者头窄,最大兵蚁的头宽指数(头宽×100头长)约为90,后者兵蚁达95-100,此外前者的额中斑常分为两个长斑;Solenopsis pythia兵蚁与残暴火蚁(Solenopsis saevissima)极似,与红火蚁的主要区别可见检索表中残暴火蚁(Solenopsis saevissima)与红火蚁的主要区别;弱焰火蚁(Solenopsis pusillignis)后胸侧板气门的后上区域着生细微刻点或刻点与细纹,而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黑火蚁(Solenopsis richteri)、残暴火蚁(Solenopsis saevissima)等种类该区域光亮。
危害与防治
物种危害
红火蚁是全国农业、林业和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也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入侵物种之一。
人被红火蚁蛰伤后,五到二十分钟内就会发病,轻者患处长脓疱,红肿、瘙痒、疼痛,略重者局部过敏,严重的过敏反应延展到主体躯干,少数人会出现头晕、发烧、意识模糊、咽喉水肿等症状,甚至发生休克和死亡。“重症比例可能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左右。每年大陆估计有50多万人次被红火蚁叮蜇,4万到5万人次出现严重症状。
红火蚁不光咬人,红火蚁对农作物的危害也很严重。红火蚁发生严重的地区,绿豆的产量会降低30%左右,大豆也会长得非常弱。绿豆开花以后,红火蚁会把那些授粉昆虫都吃掉或者赶走,从而导致授粉率明显降低。它们甚至还会危害公共安全,在路灯、电力电信、交通信号等设施里筑巢,没有土也能生存,虫尸常常会引起短路,甚至火灾。总有农民搞不清为什么家里的灯不亮了,其实就是红火蚁在作祟。
红火蚁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取食作物组织、导致农田撂荒、破坏农田土壤健康、毁坏灌溉设施、咬伤甚至咬死畜禽等。
红火蚁食性很复杂,既可植食,又可肉食。有研究表明,红火蚁可取食50多种农作物。取食作物的根、茎、叶、果实,造成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产。红火蚁还十分偏好作物种子,刮啃、搬运会降低种子的萌发率,改变种子的空间散布距离,对种子造成间接危害。
生态红火蚁除取食作物组织外,还取食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小型哺乳动物等,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甚至导致物种的灭绝。此外,红火蚁还取食农田里的蚯蚓等,会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严重的导致土壤侵蚀和退化。红火蚁侵入农田,还会威胁农事操作,造成田地撂荒。
红火蚂蚁会咬坏农业设施,如灌溉管道、电缆等,造成经济损失。红火蚁喜好将蚁巢建在电气设备附近,如电表、机电箱等,在其内部筑巢,啃食电线胶皮,造成电线短路或设施故障,导致了维修费用的增加。
红火蚁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人体被红火蚁叮咬处会有火灼伤般疼痛感,后形成水泡,一些敏感体质的人可能产生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叮咬畜禽会增加畜禽的患病率,引起畜禽中毒甚至死亡。
红火蚁的入侵会破坏地区生态多样性,给被入侵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红火蚁是杂食性蚁类,攻击性强,对畜禽、其他动物影响很大。据调查统计,城市绿地如果被红火蚁入侵,该区域本地蚂蚁种类可减少80%左右,在红火蚁建立蚁群的地区,蚂蚁的多样性严重降低。
传播途径
红火蚁的入侵、传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自然扩散主要是生殖蚁飞行或随洪水流动扩散,也可随搬巢而作短距离移动;人为传播主要因园艺植物、草皮、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设备、空货柜、车辆等运输工具污染等作长距离运输。
防治方法
红火蚁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植物检疫、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
2023年1月1日起,被列入《
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植物检疫是防止红火蚁传入的最经济有效措施,加强检疫监管能有效阻断红火蚁的传播途径,杜绝或者降低危害。红火蚁主要随调运的绿化苗木、花卉、草皮、盆景、建筑垃圾等进行跨区域传播,在调运之前要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做好检疫工作。
严格控制红火蚁发生区物品外运,防止人为携带疫情外传。对发生疫区外调的物品、运输工具进行严格检查及消灭红火蚁处理,防止任何可能带有红火蚁的货物调出疫区,同时做好产地检疫工作,并在调运检疫或产地检疫中备好常用防治药剂。
红火蚁的生物防治可利用捕食性天敌,如捕食螨、食蚁兽、食虫鸟等。寄生性天敌南美果蝇、寄生蚤蝇、寄生蜂等的防治效果较好。有研究证明,寄生蚤蝇只攻击红火蚁,具有很强的专化性。除此,鱼藤属、夹竹桃、马缨丹的提取物也对红火蚁的防治具有一定作用。
因为红火蚁来自南美,在南美和“南美果蝇”彼此相克。这种蝇是一种“蚤蝇”(phorid fly)。通过寄生方式进攻红火蚁。幼虫孵化以后食用蚂蚁的体内组织等为食物。同时幼虫可以控制红火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行动方式。据说《异形》的灵感就是来源于这种蝇。红火蚁真正的对手和克星是茶色疯蚁,即tawny crazy ant,茶色疯蚁的学名叫做Nylanderia fulva,中文名为黄褐尼氏蚁,是尼氏蚁属中的一个物种,茶色疯蚁的体色为褐色或者茶色,故而也被称为黄褐疯蚁。
红火蚁虽强大,但科学家们也不是束手无策。“阻击战”的有利时机——繁殖婚飞期。婚飞后、筑巢前的那段短暂时间,是蚁后最脆弱的时候。那时的蚁后,刚在天空中结束交配,翅膀脱落,在地面上“落单”,没有了蚁巢中其他工蚁的保护,它们甚至可能会被本地的蚂蚁、甲虫、蜘蛛吃掉。因此,有更多红火蚁婚飞发生的春季,是人们消灭它们的最佳时机——只要在有翅蚁婚飞大量发生前,消灭蚁巢,就能阻止一大批红火蚁蚁巢的诞生与扩散。而且春季杂草尚不繁盛,适宜的温度使得蚁巢内的红火蚁数量迅速增加,蚁丘也比较明显,人们能轻松找到目标。
化学防治是用于防治红火蚁最常用的方法,截至2021年4月,登记用于红火蚁防治的农药制剂有45种,登记在红火蚁上的农药有效成分有茚虫威、氟蚁腙、高效氯氰菊酯等。茚虫威杀蚁饵剂用量每100平方米施用25克,当蚁巢密度较高时可使用0.045%茚虫威饵剂处理,单个蚁巢用量3-6克,撒施时按每100平方米用量25-30克。氟蚁腙用含量1%的颗粒剂,均匀撒施或每个蚁巢10-30克,具体用量应根据蚁巢的大小而定。施药区要设置警示牌,谨防人畜误食中毒。高效氯氰菊酯粉剂用量每个蚁巢施用10-20克,最终用量可依据蚁巢的大小酌情增减。使用乳油制剂时用灌巢法,每个蚁巢浇灌4.5%的高效氯氰菊酯稀释液25克/升。
2021年3月,
农业农村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国家铁路局、国家邮政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加强红火蚁阻截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部门协同,建立联防工作机制,落实防控任务,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实强化对红火蚁防控及检疫工作,保障农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安全。
相关事件
1998年据调查,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约有33000人因被蚁叮咬而需要就医,其中有15%会产生局部严重的过敏反应,2%会产生有严重系统性反应而造成过敏性休克,1998年有2件受火蚁直接叮咬而死亡。
中国台湾旧纪录中有3种
火蚁属种类被纪录。2003年9-10月于桃园与嘉义地区发现疑似火蚁入侵农地案例,经采样鉴定后确定是危害美国、澳洲与新西兰的入侵红火蚁已于中国台湾地区发现,且陆续获知有农民与民众被蚂蚁叮咬而送医的案例。
2004年10月20日,中国台湾传出首起因红火蚁致死的病例。新光医院收治一名桃园老妇人,她在遭火蚁咬伤后出现呕吐,被送入医院后,一天之内就死亡。新光医院肾脏科医师江守山指出,老妇人是一名洗肾患者,她在家自行洗肾时,手部遭火蚁咬伤的大量细菌污染到洗肾管,再感染到腹腔,最后导致腹膜炎不幸死亡。
2014年9月底,广东省惠州市民邓女士到市区红花湖桃花园游玩,不慎被红火蚁咬伤,后被送到医院抢救了2个小时摆脱危险。2013年,广东省88个县市曾发生红火蚁灾害,主要发生在珠三角。2014年9月份,
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交给惠州市人大的一份汇报材料显示,该市已确认红火蚁疫情发生总面积达80.5万亩,发生区域涉及到全市所有县(区)、1017个行政村(社区)。与前几年发生状况对比,惠州红火蚁疫情从城市园林绿化区、工业园区、校园、社区向农区蔓延,发生范围有所扩大的趋势。
2015年3月1日上午,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西南约12公里处的孟连村平地坡村民张群飞在耕种自家农田时,因踩塌yiu门螺旋杆菌的症状个红火蚁巢,遭到攻击。孟连村卫生所的医生介绍,该村已有多起被咬伤的病例。邕宁区疾病防控中心主任林盛智提醒,在有红火蚁的地区劳动时要穿着雨靴并戴上厚些的手套,发现红火蚁后不要触动,不要踩踏蚁巢,更不要用手去触摸,防止被咬伤,如不慎被叮咬要及时用肥皂水清洗,降低毒性,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2015年冬首次在贵州省榕江县发现。从江县洛香镇发现红火蚁疫情,经有关部门现场深入调查发现红火蚁蚁巢19个,并及时采取了相关防控措施。洛香镇发现红火蚁疫情后引起从江县领导的重视,立即召开重大植物疫情普查与防控工作紧急会,要求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红火蚁疫情监测与防控工作,立即组织开展红火蚁全面普查。
2020年10月,广州市民江女士前往南沙的百万葵园时,遭到红火蚁叮咬。没过多久,江女士就头痛欲裂,甚至还出现了短暂的休克,心脏突然骤停。在医生的抢救下,江女士才转危为安。
2021年11月9日,广西南宁市公安局邕宁分局禁毒行动队在辖区开展缉毒行动时,辅警吴伟祥就不幸被“红火蚁”咬伤,意识模糊、四肢发软,被同事们火速送往医院治疗。
2021年春天,农业农村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在广州启动了全国红火蚁联合防控行动。不久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公布,一笔4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红火蚁防控。
2022年12月,中国农村杂志社编辑出版了《农民文摘·防治外来物种侵害专刊》,刊登了红火蚁等重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技术方案。
2023年7月,在广西钦州东站,一名男子在候车期间晕倒在地,原因也是因为干活时踩到红火蚁,引发过敏休克。2023年10月,广东省惠州市的赖女士不慎被红火蚁叮咬,引发过敏休克,幸得家人及时送医进行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