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312国道,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
丝绸之路北道,呈东西走向,位于吐鲁番市以东10千米,距乌鲁木齐市183千米,东距鄯善县98千米,距哈密市324千米,南距若羌县450千米,北距奇台县290千米。
形成演变
火焰山的炎热干燥,皆归因于此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火焰山为天山支脉之一,形成于五、六千万年前的
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千万年间,地壳
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
火焰山背斜是火焰山形成的空间格架,燕山运动时期,区内发生隆起,使下、上白垩统间成假整合接触。至白垩纪末期,区内发生了规模较大的褶皱,这一运动的标志是白垩纪、古近系和新近系间的不整合,也是火焰山的隆起基本形成,也就是火焰山背斜的形成,为火焰山地貌景观的形成搭建了空间格架。
位置境域
火焰山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312国道,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
丝绸之路北道,呈东西走向。具体位于吐鲁番市以东10千米,距乌鲁木齐市183千米,东距鄯善县98千米,距哈密市324千米,南距若羌县450千米,北距奇台县290千米。
地理环境
地质
火焰山由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三套红色地层组成,颜色以桔红、棕红色砂岩和泥岩为主,周边为农田绿洲,其耸立在吐鲁番盆地绿洲中部。
地貌
火焰山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于吐鲁番盆地中,山长100多千米,最宽处达10千米,海拔500米左右。《山海经》中将其称之为“炎火之山”,维吾尔语叫“克孜尔塔克”,意为红山,隋唐时期曾叫它为“赤石山”。火焰山山体沟壑林立,曲折雄浑,寸草不生。在炎热的夏季,裸露的表层在太阳烘烤下温度可达75℃,热浪翻滚,使人透不过气来。由于地层堆积比较水平,加上岩层软硬相间,在经年雨水侵蚀下,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山体侵蚀下来的物质,在山麓前形成红色的洪积扇裙,扇裙前缘在干旱环境下又形成无数多边形龟裂。
火焰山背斜构造是火焰山的真实写照,火焰山整体为一倒转背斜组成,其核部被风化剥蚀,在地貌上形成大型单面山,北侧平缓、南部陡峭。受风蚀和水蚀作用,山体坡面上形成排列紧密的“V”字型冲沟,间距20—30米不等,深度5—6米,冲沟形态状若熊熊燃烧的火焰。
气候
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温度最高可以达到47.8℃,火焰山山体阳面地表最高温度可达82.3℃,沙窝里可以烤熟鸡蛋。火焰山多年平均降水只有16毫米,夏季占一半,而
托克逊年降水量只有5.9毫米,终年不雨或雨而未觉亦不足为奇,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干极”。
历史上吐鲁番气象站的极端最高气温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曾经达到47.8℃。据记载,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还有过48.1℃的高温,解放后,在艾丁湖曾经测到过48.3℃。在1975年7月13日,吐鲁番民航机场,那里的海拔高度是比海平面低80米,四周是戈壁沙漠,观测到48.9℃的最高气温记录,但是这些记录都属于非正式记录。从气象站的正式观测记录来看,1953年7月24日和1956年7月24日分别两次观测到47.6℃,1986年7月23日观测到的记录是47.7℃。这是中国正式的最高气温记录。
水文
火焰山虽然高温难耐,但火山体却又是一条天然的地下水库的大坝。正是由于火焰山居中阻挡了由戈壁砾石带下渗的地下水,使潜水位抬高,在山体北缘形成一个潜水溢出带,有多处泉水出露,滋润了
鄯善、连木沁、苏巴什等数块绿洲,从而也造就了这一带的生命。
主要山峰
火焰山主峰青龙嘴被参松翠柏覆盖,四季常青,海拔831.7米。
历史文化
神话传说
西游记
火焰山有其独特的自然面貌,加上明代晚期
吴承恩将
唐三藏取经受阻火焰山,
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写进著名古代小说
《西游记》,把火焰山与
唐僧、孙悟空、
铁扇公主、
牛魔王联系在一起,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浓郁,成天下奇山。游人到火焰山,还能看到唐僧路过时的拴马桩——一柱凌空的山石还屹立在胜金口内;远处一片平顶的山坡,则是唐僧上马的踏脚石;拴马桩东,隔峡谷有一高峰顶着一块活像长嘴的巨石,人称八戒石。
话说唐三藏
西天取经路阻火焰山,遇一长者道:“敢问公公,贵处遇秋,何返炎热?老者道:“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三藏道:“火焰山却在那边?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三藏闻言,大惊失色,不敢再问……《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初到火焰山时便遭遇这一段对话,从此引出了铁扇公主、牛魔王以及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民间传说
维吾尔族民间传说天山深处有一只恶龙,专吃童男童女。当地最高统治者沙托克布
喀拉汗为除害安民,特派哈拉和卓去降伏恶龙。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激战,恶龙在吐鲁番东北的七角井被哈拉和卓所杀。恶龙带伤西走,鲜血染红了整座山。因此,维吾尔人把这座山叫做红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火焰山。
名称由来
火焰山,
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火焰山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
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
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历史记载
关于火焰山曾是一片火海,史书上也有记载。
王延德的《高昌行记》说,“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而当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岑参第一次经过火焰山的时候,曾作诗《
经火山》如下:“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