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试验(irrigation experiment)为研究农田灌溉理论与技术措施而进行的试验,主要包括作物蒸发蒸腾量、灌溉制度、灌水方法、灌水技术、灌溉效益、作物水分(肥)生产函数及劣质水安全利用等实验研究。
简介
灌溉田间对比试验是灌溉试验的主体。其方法是在田间划分成许多个对比的试验小区,每个小区的面积为30~700m2,把需要进行比较的因素,划分成若干个水平,组成一些能够相互比较的试验处理,把各处理安排到试验小区之中,对各小区进行试验指标(判别处理优劣及选择最优处理的依据)以及作物性状、土壤性状、田间小气候的观测,统计、分析各处理的观测成果,以判别各处理的优劣,确定优良处理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适用条件。
为了减少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精度。各个处理应设置3次以上的重复,即同一处理应安排3块以上的试验小区进行试验。然后,根据数理统计的原则,分析试验资料,鉴别各处理的差异,从而选择出最优处理。
分类
主要有灌溉作物需水规律、
灌溉制度、灌水技术以及
灌溉效益等试验,用以指导农田灌溉实践,并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
灌溉管理以及灌溉经济效益分析等提供基本依据。
作物需水量试验
测定不同条件下农田的蒸发蒸腾量和稻田渗漏量,并观测有关的气象因素、作物生长发育及土壤性状,分析、确定各因素对
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和需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计算方法。蒸发蒸腾量用设置于田间试验小区中的蒸渗器测定。用称重法或传感器测出一定时段内蒸渗器的总重量下降值,即为该时段内蒸发蒸腾量。或者,测定蒸渗器中土壤含水率下降值,计算出蒸发蒸腾量。对于水稻,同时测定试验小区水层深度下降值,以此减去蒸渗器中所测得的蒸发蒸腾量,即得渗漏量。
灌溉制度试验
试验研究不同灌溉制度和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土壤性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探求适宜的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吸力、田面水层控制标准和不同气象条件、不同灌水技术时的灌溉制度。
技术试验
针对一定的作物与土壤、地形、气候等条件,试验研究不同灌水方法(
地面灌溉、
喷灌、
滴灌、
微灌、
地下灌溉等)的增产、节水效果以及与各种灌水方法相适应的灌水技术要素(如田面坡度、沟畦长度、灌水定额、放水时间、流量或强度等)的合理组合。
灌溉效益试验
试验研究作物灌溉与不灌溉,或农田不同缺水程度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造成的影响,借以分析、计算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灌溉增产效益。
试验方法
灌溉试验均可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法。此法将试验田划分为若干小区,各小区内作物的品种、种植密度、耕作及其他农业措施和田间管理均相同,只是针对不同的试验目的,把探求的因素划分成不同的水平,设计成若干个对比处理(每个处理需有三次以上重复)。按对比试验探求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单因子)试验和多因素(多因子)试验。前者比较简单,结果易于分析,但不便了解几个因素间的关系。后者则较复杂,试验规模较大,常需通过选用代表性的方案作为处理,以提高试验效率。
对于灌溉制度和灌溉效益试验,需要观测土壤实际含水率、土壤水分吸力或田面水层深度、灌溉制度以及作物生长发育性状、产量、土壤性状等。对于灌水技术试验,需观测灌水均匀性、田间水的利用率、灌水效率和作物产量等。将这些观测成果按处理分别统计,进行各处理之间的比较,从而探明农田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系、灌溉增产效益、各种作物不同水文年度的适宜灌溉制度,以及相应的灌水技术。对于灌溉效益试验,还可辅以测筒或测坑试验。
发展概况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主要于20世纪初开始进行系统的灌溉试验。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南方水稻区开始进行灌溉试验;50年代后,在全国各地,比较系统地针对主要农作物开展了试验;至80年代,已有试验站、点400多处,积累了大量实测资料及分析成果,对水利建设及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今后国内外发展趋势是试验仪器及设备现代化,分析系统化和理论化,成果更注重实用,并将着重研究在水源不足条件下的
节水灌溉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