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红皮书》是199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松。
简 介
人口的增长以及对大自然的改变、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环境的污染、
外来种的引入等等,物种的生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乃至濒于绝灭的危险境地。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变化,最终又必将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引起保护界和社会公众以及决策者的关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66年首先出版了《哺乳动物红皮书》,继之而出版的有鸟类、两栖类和
爬行类、鱼类、植物、
无脊椎动物部分等册。其后,又出版所有濒危动物的《红色名录》。不少国家也相应出版了本国的红皮书。这些红皮书的出版,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濒危物种的保护行动,并作为立法或制定受法律保护的物种名录的依据。
我本人在八十年代初刚接触IUCN红皮书时,就感觉到它对物种保护的作用,同时又感到IUCN红皮书对中国的物种了解有限。因此就有意借鉴其有益的经验,邀请国内同行共同努力,编写我国自己的动物红皮书。当时曾邀请国际红皮书的编写者Jane Thornback专程来访交流经验。
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酝酿,
国家环境保护局在发起编写中国植物红皮书之后,又发起并资助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编写。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承担了此项目,并由我本人负责具体策划和组织工作。通过多次研讨会,经参与的专家们共同商讨,确定了编写大纲、规格、要求和初步名录,并明确各卷册由其主编负责邀请有关专家合作,按编写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和审阅把关。
目的
由于动物红皮书与一般动物志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红皮书的目的明确,就是为生物多样性特别是
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基本信息资料,内容以突出物种濒危现状为特点,所提出的保护措施建议也要求尽可能具有针对性。因此,国际上多数红皮书的内容只限于物种濒危状况的有关信息,没有形态特征的记述,没有插图或分布图。最先出版的兽类卷,为便于对各种动物随时修订,采用的是活页装订,在形式上充分体现了红皮书的特色。
我国在濒危物种现状方面的调查还远远不够,从事编写工作就难免有相当大的困难。编写中所依据的资料,不少是作者实际工作中积累的
第一手材料,也尽可能收集各方面的已有资料。我们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一方面能弥补我国濒危动物现状资料的空缺,为国内和国际上濒危动物保护的法制和行动计划的制定、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的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本书的问世,进一步推动我国濒危动物现状的调查。濒危物种保护需要国际间的合作,本书内容的大部分同时附有英文意译,以利交流。希望这一尝试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中国是
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同时,物种及其栖息地受到的威胁十分严重。以哺乳动物而言,属于各
濒危等级的种类实际远超过本书所编写的。我国中、大型的动物种类几乎全都是不同程度的受威胁物种,而小型的种类因情况不明而难以估计。大量的小型兽类、鸟类、两栖类、
爬行类和鱼类,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已经面临濒危状况而未被人们的关注。如果对之作出全面评估,符合等级标准而应予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种类更不在少数。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长期以来被作为害兽而消灭的狼、野猪等,以及作为狩猎对象的狍、麂等,分布和数量显然已经十分稀少,许多地区已经绝迹。凡此种种,我们在编写中确实也试图作出努力,但终应资料不足,无法全面反映在红皮书中。
数量居绝大多数的
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的红皮书,因为当时条件不具备而没有启动。从生物多样性特别是
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组织编写。所有这一切,都有待本书出版后再接再厉。
濒危物种红皮书或
红色名录原意是红色资料书,意思是通过发表这些物种濒危现状,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封面都用瞩目的红色,是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
红皮书提供的
濒危等级应该是参与编写的专家们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对各物种的濒危现状作出评估的集中反映,是“关键词”。根据物种濒危的不同程度,将这些濒危物种分为不同程度的濒危等级,就需要有一个可以被认可和接受的划一的标准。
自六十年代开始,世界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皮书》和《
红色名录》中关于濒危物种的等级标准,简单而易于接受,得到了国际的广泛承认。
这一等级体系如下:绝灭(EX); 濒危(E); 易危(V); 稀有(R); 未定(I); 数据缺乏(K); 受威胁(T); 贸易致危(CT)。
国际或国家的红皮书或红色名录,是学术界和保护界的出版物,并无法律效用,不代表联合国或政府的立场。它们汇集了迄今为止可能获得的资料,可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国际或国家的条法制订和执行。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的制订和历次修订,很大程度上依据IUCN红皮书及红色名录。
中国动物红皮书在启动时,曾认真讨论了所用的濒危等级。对“绝灭”这一级未予采用。因为如果野外和饲养的种群都已消失,保护行动也就无的放矢。采用了“野生绝迹”这一等级。如野马和
麋鹿在其自然栖息地
野生种群已经消失,但尚有放养或饲养种群留存,这就为保护行动提供了基础和希望。增加了“国内绝迹”一级,这是出于对本国的实际的考虑。如
高鼻羚羊,国内已然绝迹,但国外尚有野生种群留存,可能从国外引回,重建国内的野生种群。
总之,确定我国的濒危物种受威胁等级,目的是为客观地列出我国的受威胁的物种。物种在全球的受威胁等级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国情。在全球被划为易危的种,在我国可能因种群数相对稳定而定为低危种。反之,在全球被定为低危的种,由于在我国数量很少并正在衰退,或许仅仅因为处于全球分布区的边缘,而可能被划为濒危。
内容
动物红皮书顾名思义要包含所有动物门类的濒危物种。但考虑到现实条件首先是经费有限,又因许多较低等动物类群的物种分布和数量方面资料的困难,确定先着手进行脊椎动物部分。这套濒危动物红皮书就只限脊椎动物各类,分为四卷出版,即哺乳类、鸟类、两栖、
爬行类和鱼类。主要内容包括各濒危物种的
分类地位、
濒危等级、种群现状、致危因素、现有保护措施和建议、饲养繁殖状况等信息和资料。为便于使用,每种动物都带有简明的形态特征记述,并尽可能附有外形图和分布图。
濒危等级
野生绝迹(Ex) - 指
野生种群已经消失,但人工放养或饲养的尚有残存,如
麋鹿。
绝迹(Et) - 指国内野生种群已经消失,但国外尚有野生的种群,如
高鼻羚羊.
濒危(En) - 指野生种群已经降低到濒临灭绝或绝迹的临界程度,且致危因素仍在继续,如
朱缳、
华南虎、东北虎、白暨豚等。
渐危(V)- 指
野生种群已明显下降,如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势必成为“濒危”者,或因近似某“濒危”物种,必须予以保护以确保该“濒危”物种的生存,如
金猫、
云豹。
稀有(R) - 指从分类订名以来,迄今总共只有为数有限的发现记录,其数量稀少的原因主要不是人为的因素,如
沟牙鼯鼠、海南
狨鼠等。
不定(I) - 指情况不甚明了,但有迹象表明可能已经属于或疑为“濒危”或“渐危”者,如
普氏原羚、
假吸血蝠等。
濒危物种红皮书公布 濒绝生物新增188种
全球最大的保育组织, 世界保育联盟12号公布最新的濒危物种红皮书, 数据显示濒临绝种的动物增加了188种, 包括非洲
金刚猩猩、长江白暨豚及多种珊瑚, 都名列其中, 专家警告,这些物种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是它们濒临绝种的主要原因。
在动物园中常见的非洲西部金刚猩猩,展翅翱翔的埃及秃鷲,还有在长江自在遨游的白暨豚, 这些动物都在濒临危险物种红皮书上榜上有名 , 这份世界保育联盟公布的最新报告指出, 濒临危险的物种多达41415种,其中濒临绝种的有16306种,增加了188种,而已经绝迹的则有785种,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 来自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主要的威胁来自自然栖息地的破坏
譬如森林遭到滥垦滥伐
珊瑚礁生存环境的破坏
其次是鱼类的滥捕
世界保育联盟指出, 气候变迁固然也是物种灭绝的原因之一,不过在气候变迁的效应发生之前,有些物种就已经消失. 这份报告的数据显示,全球的哺乳动物中, 每四种就有一种,鸟类中每八种就有一种, 面临生存的威胁, 此外, 1/3的两栖动物, 七成的植物,未来的生存堪忧.至於生存於近海的珊瑚则是在首度登上濒危红皮书,除了
海洋环境受到污染,
圣婴现象和气候暖化等因素也难辞其咎.
2007 年 09 月 13 日 星期四 公视新闻网/全球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