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1年,吴国在
南京高淳建濑渚邑,因城池坚固,又名固城,故址位于南京市
高淳区
固城街道。
记载
《景定
建康志》作县名。因地在古濑水中的小洲上而得名。以城垣坚固,又称固城邑。
历史沿革
周景王四年(前541年),即吴王馀祭七年,由吴国设置。位置在今
南京市高淳区
固城街道新建村,南临
固城湖和
胥河。迄今为
南京地区保存较完好的和最古老的城址之一。后为楚灵王所克,吴乃移邑城于今溧阳市旧县南,改称陵平邑。
公元前540年,楚军攻克此城,城墙在吴国的基础上加高培厚,更为坚固,故而称之固城,地名由此产生。随后,楚平王在此大造宫殿,以作行宫,后人又称“楚王城”。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为吴将伍子胥攻克,行宫被焚,大火逾月不灭。古固城在大火中毁灭了。宋代有诗记叙固城战火:战血淋漓洒固城,子胥当日复平陵。千载雪耻应无恨,何用涛声作怨声。
城邑虽毁灭,但固城地名却沿袭使用了2500多年,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多部史志记载。
《溧水县志·名胜篇》云:县西南90里,乾谿之役,启越大夫常寿过作乱,围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宋绍兴年间,溧水尉喻居中於固城湖滨掘得东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盖其地乃汉之溧阳也。隋析溧阳、溧水为二县,固城地属溧水,今属高淳也。
《笠泽丛书》云:溧水昔为平陵县,县南有平陵城,即吴固城所改也。
《高淳文物志》载:固城,城高一丈五尺,周长七里三百三十步。子城周长一里九十步。古固城遗址,尚有部分幸存。北有瑶园村前的蜻蜓山与观音墩段;南有上砻坊、墙屋村后的灰堆山、墙屋山及城埂头段;东有方家顶段;西有城埂头等段,亦是高淳最早的文化遗址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该遗址于1984年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子罗城为高淳地区最早的古村落。
春秋时,古固城筑有外城和内城,外称“罗城”,内称“子城”,后人连称子罗城。在历史长河中,子罗城村时兴时衰。清咸丰战乱,村庄被毁,民国初年仅有3户人家居住。1958年开挖运河,上砻坊部分村民拆迁,搬至子罗城建房,村庄扩大到40多户。
明嘉靖《高淳县志》载:楚平王都于固城庙(今在溧水县南90里)。昔周成王封绎子男之国于荆蛮之地,至楚庄王时赐姓为芋,楚灵王与敌日寻干戈,边鄙不宁。时吴军失利,楚灵王听佞臣之言,杀太傅伍奢及其子尚。子胥奔吴,吴用之,破楚而入郢。此庙即平王旧址也,唐广明元年重修,今改祀祠,里人俗称“楚王庙”。
该庙明初洪武年间重修,俗称“祠山殿”,坐北朝南,北靠楚城垣,对门有戏楼,面对正殿大门,戏楼后面有两个小塘,中间一条埂,塘水一清一浊,今人称之“血池塘”,据说当时是为映乐器而开挖。庙和戏楼在清咸丰战乱中焚毁。清同治年间,固城孔氏家族捐田归庙,收租募资重建,曾改名“孔氏家庵”。1923年,主持僧侣觉朗募捐重修,改名“圆通古庵”,仍是坐北朝南,前后两进,连侧屋计15 间。1956年拆建固城小学。
古镇固城,位于固城湖东岸,聚落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主街道东西走向,为高淳历史最悠久的古街镇。固城街镇正对胥河,因运河开通,固城集市逐渐由北向南移至胥河河口,以利水上交通运输。自秦汉至隋900多年,固城一直是古溧阳县治所在地。隋开皇十一年(591),朝廷割溧阳西北以及丹阳故地(今江宁小丹阳)置溧水县,固城划归溧水县,此时不再作为县治,但仍是溧水四大传统集镇之一,其时拥有商户数百家,市面繁荣。
明弘治四年,高淳单独建县,行政区划设固城市,清代沿袭,民国初年改称固城镇。1936年秋,民国政府第三区区公所设于此。
昔日固城集镇为合面街道,沿胥河北岸而建,宽约4米,全长300余米。东北至塘下路,南临胥河,西南至庙基场,北靠固城村。街区分为五段,内有四条路巷通向河滨,东西两端设有关门,晨开夕闭,用以防匪防盗。
2500多年来,固城集镇几废几兴,尤其是清咸丰年间战乱,街镇曾被扫为平地,清光绪年间才缓慢复苏。据民国二十年(1931)统计,其时街镇上开设店舖、作坊总计70多家,其中杂货店3家、布店2家、鱼行3家、粮行2家、银器店2家、浴室2家、药店3家;猪肉店、豆腐店、饭店、茶叶店、面店、铁匠店、木匠店、理发店、香店、茶馆等32家。此外还有漕坊、酱坊、砻坊、磨坊、糕饼坊等手工作坊20余家,商家店铺雇用伙计300余人。作坊产品除销售本地外,还直销芜湖、宣城、宁国、郎溪等地,享誉皖南。
古时,固城最具特色的是早柴市、晚鱼市,买卖兴隆,热闹非凡。天气晴好,花山、秀山、漕塘和狸桥等地农民,成群结队肩挑、船载茅柴,聚集到固城街镇出卖,顺便买些生活、生产用品回去。固城临湖靠河,沿岸多为半农半渔人家,尤其是早年来到高淳谋生的扬州、泰州渔民,终年将捕获的鲜鱼,傍晚运至固城出售,日售量达万斤以上。因而固城集市一天到晚人来人往,购销两旺,形成了千年不衰的两大特色市场。
固城临河面湖,自古以来是高淳水运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水路货运源远流长。春秋后期,伍子胥开胥河、浚中江通粮道后,水运业随之兴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漕粮运输为避长江风险,明王朝组织数万军民复浚中江,开挖胭脂河,使太湖流域的粮食经中江、秦淮河直抵金陵。古时芜湖至固城的水道称之上江,固城至溧阳的这段胥河称之中江,溧阳之下称之下江。复浚中江,指的是疏浚溧高境内的胥河段。
1924年,苏浙战争爆发,江苏督军齐燮元下令封江,长江水运受阻,芜巢平原的稻米大部分经固城,再由东坝转运苏杭。因而中江航道每天百舸争流,帆船竞渡。
固城客运始于民国初年。1913年,芜湖商人备轮船开设东坝、芜湖航线,固城设轮船码头。1934年,芜湖东昌轮船公司参与客运,轮船途经固城,客运量大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客运被迫停航。1947年7月,芜湖“利生”“胜利”两家轮船公司恢复客运,固城再次成为高淳最繁忙的一个水码头。
从20世纪90年代起,高淳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客车班次渐增,逐步取代水上客运,至此航行了近80年的轮船结束使命,载入史册。坐轮船出行,现已成为中老年人的一段美好记忆。
固城亦是现今固城街道党委政府办公驻地。为防水患,街镇已从胥河沿岸迁至地势较高周家庄村段,建成宽30余米、长约2公里的十字街,拥有商场、超市、店铺300余家,集市贸易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