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6年12月
新华社报道信息显示,早在2005年,
澳门科技大学就开始与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合作,开展月球探测有效载荷-小型gamma/x射线谱仪预研究。
嫦娥一号和
嫦娥二号卫星正是凭借该载荷获取的大量数据,实现了诸多重大突破。
2014年,
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成为
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的首个境外伙伴实验室。这对处于爬坡阶段的实验室和太空所来说无疑是莫大肯定,意味着这支年轻的科研队伍已成长为
中国月球和深空探测的重要力量,也为
澳门在
中国重大科学工程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据2016年12月
新华社报道信息显示,在成立短短5年时间里,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相继开展了
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和
嫦娥三号的探测数据分析、
月球科学研究、
小行星探测与
天文观测研究等大量科研工作,承担了中国“
863计划”、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多个科研课题,发表
SCI论文近百篇,创下国际上首次利用
X射线谱仪得到镁锂元素的全月面分布图等多项纪录。
2015年,研究所助理教授张小平及太空所客座教授肖龙团队利用
嫦娥三号的探测数据,解释了
月球雨海北部嫦娥三号着陆区的地下结构分层,并分析了可能的形成机制和地质演化过程,被认为是
嫦娥工程实施以来显示度最高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引起了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
2016年,
澳门科技大学嫦娥工程多波段探月资料的科学发现项目,荣获
澳门科学界最高奖——澳门特别行政区自然科学奖。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
欧阳自远、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叶培建亲自为他们撰写了推荐书。
据2016年12月
新华社报道信息显示,从
南京大学学成归来的澳门青年邓志培,是太空所最年轻的科学家之一。2016年,他与合作导师张小平主导的超细颗粒物测试分析平台,可用于分析天体样本的物理化学成分和性质。他们还设计了一款模拟尘埃漂浮平台,建成后可模拟分析尘埃在月球环境中的动力学特性,以便进一步探究月尘的运动及分布规律。
对张小平等太空所的“顶梁柱”来说,更大的愿望是在
澳门发现并培养出更多像邓志培一样的科学“金种子”。随着太空所海内外学术声望的不断巩固,一个致力于科学人才早发现、早培养的“大手拉小手”计划悄然展开。
研究所梅苞教授表示,“太空所不只是少数科学家进行尖端研究的阵地,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澳门青少年体验科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萌发更多科学‘金种子’。2016年,梅苞教授带领多位青少年前往青海省
柴达木盆地,进行了类
火星地貌研究的前期取样工作,把
澳门青少年天文爱好者直接带入这一科学研究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