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嘉应同乡会,创办于1992年,会馆地处澳门高地乌街,是一个客家会馆。在历任会长的领导下,全体会员乡亲克服了重重困难,会馆从无到有,会员从创会最初的132人扩展到现在的500多人,如今嘉应同乡会的影响力已不局限于梅州籍客家乡亲,而是紧密团结居住在澳门的10万客家乡亲。
发展历史
2020年10月,澳门嘉应同乡会召开第十一届第一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和监事会,郭守源先生当选澳门嘉应同乡会第十一届会长。澳门梅州商会(澳门嘉应同乡会商务平台)、澳门梅州青年会、澳门梅州妇女会也在同一天完成选举,黄铨昌先生继任澳门梅州商会第二届会长,李育源先生当选澳门梅州青年会第一届会长,陈红娟女士当选澳门梅州妇女会第一届会长。
主要贡献
澳门嘉应同乡会自成立以来,秉承“交流乡情、联络乡谊、服务桑梓、办好福利”的办会宗旨,广泛团结旅澳乡亲,发扬客家人精诚团结、爱国爱澳爱乡精神,为澳门的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为繁荣桑梓奉献着赤子爱心。
为了改善家乡的教育环境,同乡会先后在家乡——梅州市捐建了包括全国第一间“澳门回归纪念学校”在内的五所学校,除了捐建学校之外,爱心资助贫困学生也是同乡会捐资助学的形式。截止2015年,澳门嘉应同乡会和澳门地区梅州市各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众多乡贤,已为梅州市扶助特困学生上大学活动累计筹集善款578.4万元,帮助了1156名贫困学生。
多年来,澳门嘉应同乡会持续扶持梅州市山区中小学生,2004年主动参与梅州团市委等单位发起的“扶助特困学生上大学”活动,此后连续15年发动会员乡亲资助梅州品学兼优的特困学生进入大学深造。至2020年,澳门嘉应同乡会全体会员乡亲共捐资近1000万元人民币,帮助家乡梅州特困学生完成大学学业。
澳门嘉应同乡会在主动和团市委联合资助困难学生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在助学路上耕耘了。几年间,除扶持300多位山区中小学生外,还先后捐建了梅江区嘉应中学科教大楼、梅县区石坑镇澄上学校、五华县联新学校、平远县麻塘小学。全国第一间以澳门回归祖国而命名的梅州市蕉岭县“澳门回归纪念学校”由澳门嘉应同乡会捐建,并于1999年12月20日建成启用,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亲笔题写校名。
澳门嘉应同乡会除了支持家乡文教事业,还广泛联系在外乡贤反哺家乡、共谋发展。为了联络广大在澳梅州同乡,澳门嘉应同乡会于1997年发起成立澳门客属社团联合总会,并陆续成立了澳门梅州商会、澳门梅州妇女会、澳门梅州青年会和澳门客家归侨联谊会,持续凝聚在澳同乡共创未来、共同发展。例如,在澳门举办“抗日英烈谢晋元事迹图片展”,邀请了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民先生来澳门并在澳门妇联总会、街坊总会、濠江中学、归侨总会举办讲演会。再如,持续通过梅州市政协等在澳组织著名医药专家教授回梅开展扶贫以及赠医施药、专家义诊、讲学等活动,为提升梅州医疗技术水平贡献澳门同乡力量。
截止2022年,澳门嘉应同乡会自1992年成立以来,对家乡已捐资超逾1300多万元。澳门嘉应同乡会持续20年发动会员乡亲资助家乡梅州市各县(市、区)品学兼优的困难学子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共捐资澳门币1200多万元和人民币130多万元,扶助了1765位大学生。
社团领导
原澳门南通银行副总经理郑巩于1992年筹备成立澳门嘉应同乡会,同年,原澳门镜湖医院副院长梁志辉及张金善、黄铨昌、叶宝玉、黎蕴石、卢学锋等商界侨界人士共同发起成立同乡会,首届会长为郑巩(1992-1994); 第二、第三、第四届会长为张金善(1994-2002), 第五届会长为梁志辉(2002-2005),第六至第八届会长为黄铨昌(2005-2013),第九、十届会长为李国辉(2013-2020),第十一届会长为郭守源(2020-)。
社团宗旨
澳门嘉应同乡会由梅州各县(市、区)旅澳乡亲联谊组织,以热爱祖国、爱澳爱乡,并以交流乡情、联络乡谊、服务桑梓及办好福利为宗旨。梅州市古称“嘉应州”,为依循海外兄弟社团称谓及方便联系,命名为“澳门嘉应同乡会”。
工作
澳门嘉应同乡会乡贤与受助学子见面会
一是搞好会员福利,促进互帮互助。宁可把钱省下来,也要提高会员的福利。每年年终都会对单亲、孤寡和上了一定年龄的老人进行慰问。另外,只要是梅州籍的客家人有困难,不管是不是会员,都会对困难个体作出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是组织会员活动,弘扬客家文化。每年都会搞一次会庆。每到节假日还经常搞活动,如包粽子,搞客家美食等等;
三是扶贫济困,支持家乡。我觉得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做下去。
四是团结在澳门的客家人。嘉应同乡会是澳门客属社团组织的“龙头老大”,澳门客属社团总会的成立,与嘉应同乡会的牵头发起分不开。现在已发展到10个集体会员。在澳门客家人当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前景展望
嘉应同乡会里有一批热心会务的年轻人,不少会务活动都是他们在具体操办,可以说后继有人。
澳门嘉应同乡会会长黄铨昌的期望:“希望广东和梅州的领导能更多地支持我们,与我们加强联络沟通,改变多年来没有到访澳门的做法。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和侨务、侨联的领导,应该多来澳门走走,放下身段,多听听我们对侨务工作和家乡建设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