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鹈鹕(学名:Pelecanus conspicillatus)是一种大型
涉禽,体重达13千克。生活于沿海及河川、湖泊等处。飞行力强而悠逸,常群飞群栖,极善于游泳,但不会潜水。游泳时张口捕鱼,将捕得的鱼兜入喉囊内。有时结群,排成长线,用强大的翅膀拍击水面,因而发出巨大的响声,驱逐鱼群游近海岸边而后捕食。
澳大利亚鹈鹕是中型
鹈鹕,长1.52-1.8米,翼展2.4-2.54米,重10千克。嘴形宽大直长,上嘴尖端朝下弯曲,呈钩状;下嘴分左右二支,其间有一巨大而能扩缩的皮肤喉囊;鼻孔小,而位于嘴基。眼前部裸出,颈长而较细小,翅宽阔,但形不长也不尖;尾短而呈方形;跗蹠短而扁平,前面呈网眼状细鳞。主要呈白色,双翼的主羽呈黑色。喙呈淡粉红色。脸上的皮肤覆盖着非常不同的小斑点。眼睛的颜色各不相同,从白色到深棕色。所有这些个体差异,可以帮助成鸟在繁殖区识别自己的雏鸟。
澳大利亚鹈鹕喜欢生活在辽阔及没有太多
植物的水面。有足够的
鱼类供应,活动于淡水或沿海浅水水域,或有丰富的食物并对其有庇护作用的河口和泥滩,没有特定的行动模式,只会追随食物的供应。当
艾尔湖于1974年至
1976年间注满时,周边的城市只有少量的澳大利亚鹈鹕;但当湖水干涸后,它们就再次分散到其他地方,去到边海岸,甚至到达
圣诞岛、
帕劳及
新西兰。可以毫不费力地长途旅行,达到近56公里/小时的速度。
鹈鹕性喜群栖,有时会成群在河里进行觅食。这时,鹈鹕往往采取“拉网战术”,许多鹈鹕在水里排成半圆形,将鱼群赶至浅水处,然后张开大嘴进行“兜捕”。它的嘴极长,上嘴扁平,下嘴有两分枝,在两分枝间有一个巨大而能伸缩的皮囊。平时,喉囊收缩,所以不很明显。当鹈鹕在水中游泳,进行捕食时,它把大嘴巴张开,喉囊也伸长开来成为一个很大的“鱼兜”。这时,它一边留心搜索水面,一边游水前进,用大嘴巴和
喉囊兜捕鱼类。当捉住一定数量的鱼以后,它把嘴闭合,收缩喉囊,把水挤出来,然后将全部“俘虏”吞下。
澳大利亚鹈鹕2-3岁就开始繁殖。在热带(即南纬26°以北),繁殖季节始于冬天,南部的是始于春末,内陆地区的则很多是在雨季后。它们的巢是在地上的一个浅洼,有时会有草围边。鸟巢共享。每个繁殖季会生1-3枚卵,卵呈粉白色,约有93 x 57毫米大。孵化持续30至37天。经孵化后,较大的雏鸟会吃得较多,而最幼小的则因饥饿而死亡。孵化后前两周,雏鸟会吃双亲反刍的食物,之后两个月则会吃鱼类及一些脊椎动物。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