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堂
北京市绮春园下便殿
澄心堂位于北京市绮春园西路南湖岛上,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在乾隆时期就已归入绮春园,最初这里叫“竹园”。嘉庆中后期进行过大规模修缮。嘉、道、咸三代皇帝经常在澄心堂用膳、休息。又有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澄心堂,是一座便殿,也是澄心堂纸的产生之地。
清朝澄心堂
澄心堂位于绮春园西路南湖岛上,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澄心堂在乾隆时期就已归入绮春园,最初这里叫“竹园”。嘉庆中后期进行过大规模修缮。澄心堂正殿就坐落在岛上偏南的位置,坐北朝南,为两卷五间大殿。澄心堂殿内装修十分豪华。殿内设有宝座床。咸丰皇帝曾多次在此陪同皇太妃用膳。澄心堂东西各建有套殿七间,俗成“西室”、“东室”。西室外檐下悬挂“垂虹榭”匾,东室外檐下悬挂“绮旭车”匾。
澄心堂北建有东、西配殿各五间,是库房与值房。
嘉庆、道光及咸丰祖孙三代皇帝对澄心堂都很喜欢。嘉庆皇帝在描写澄心堂诗中云:“放棹南湖度水关,书堂四面碧漪环。霞光灿烂辉高宇,鉴影微茫印远山。”嘉、道、咸三代皇帝经常在澄心堂用膳、休息。
澄心堂东北小岛上是三开间敞厅“湛清轩”。澄心堂岛北岸与其隔湖相望建有坐北朝南五间两卷殿,名曰“云漪馆”,而澄心堂西南对岸则是“凌虚亭”,外檐悬嘉庆御书“凌虚亭”匾。
澄心堂纸
“澄心堂”原是一座便殿,原名“诚心堂”,嫌其太俗因取名“澄心”,“澄心”乃出典于《淮南子·泰族训》:“学者必须澄心清意,才能明于天人之分”句。李后主即位后,因其环境幽静,常在此吟诗填词,后来成为他的书房。因澄心堂外有一片树林,其树正好是造纸的原料,为便利采料起见,便应了工匠之要求,以宫殿澄心堂为工场,其所产纸便称“澄心堂纸”。
澄心堂纸,书画纸精品,徽州文房四宝之一。唐代开始,徽州成为文房四宝生产的重要基地,除歙砚、徽墨被推为天下之冠外,澄心堂纸更是受到宝爱。南唐后主李煜视这种纸为珍宝,赞其为“纸中之王”,并特辟南唐烈祖李节度金陵时宴居、读书、阅览奏章的“澄心堂”来贮藏它,还设局令承御监制造这种佳纸,命之为“澄心堂”纸,供宫中长期使用。澄心堂纸质量极高,但传世极少。
关于制造澄心堂纸的真正来历,据说是李后主嫌蜀笺不能长期保存,后来今天的徽州地区、宣州地区两地的纸工,按照李后主的意图,造出了这种澄心堂纸。《文房四说》中提到澄心堂纸时评价:“今世不复作精品”。因此,如今安徽宣州地区把这种纸作为当地的特产,并详细记载了这种纸的特色:“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滑,冠于一时”。“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但是,李后主既然把澄心堂纸视为御纸,供宫廷专用,这种纸就很可能也在南京制造过,而且,据说是雇了四川的造纸工人到南京来制造的,这种澄心堂纸的质地比蜀地著名的薛涛笺还要精良。证据是,在《江南通志》中有记载,当时南京的六合县曾设立纸务,“南唐主好蜀纸,得蜀工,使行境内,惟六合之水与蜀同,遂于扬州(六合当时属于扬州)置务。今浮桥南一带尚呼为纸房。”因此,南京也造过澄心堂纸不是不可能的,而且很可能是改良过的澄心堂纸。
据《徽州府志》记载: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后者长达50尺为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名家评论
早在南唐李后主就极力推崇这种纸,并建堂藏之,故取名曰:澄心堂纸。
宋代的大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与歙县的制墨、砚和澄心堂纸的潘谷结下了“磨因缘。”
诗人梅尧臣为之作诗,诗曰:“澄心纸出新安郡,触月敲冰滑有余; 潘候不独能致纸,罗纹细砚镌龙尾。” 明朝的书法家董其昌得澄心堂纸时,感慨地说:“此纸不敢书。”
宋代著名的绘画家李公麟的传世之作《五马图》、欧阳修的起草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以及拓印的《淳化阁帖》等,均取澄心堂纸作。
美术史家曾称澄心堂纸为“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余家尝得南唐后主澄心堂纸, 曼卿为余以此纸书其《筹笔驿》诗。”
元费著 《笺纸谱》:“澄心堂纸,取李氏澄心堂样制也,盖表光之所轻脆而精绝者。”亦省称“ 澄心纸 ”。
宋欧阳修 《和刘原父澄心纸》:“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谁哉。”
周亮工《书影》卷四:“ 徐熙画花果,多在澄心纸上。”
清诗人赵廷挥也有诗云:“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迭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勾画出一幅勤劳的徽州山区人民从事造纸业的美丽图景。
参考资料
澄心堂.百度地图.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6 21:01
目录
概述
清朝澄心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