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绣活(澄城刺绣)
陕西省澄城县传统美术
民间绣活(澄城刺绣),陕西省澄城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澄城刺绣起源于陕西省澄城县,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千百年来刺绣一直是澄城女子必学的技艺和必备的嫁妆。据考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澄城古墓中就出土了马布刺绣,也就是说澄城刺绣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此外,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运用“韦绣”技法所绣制的皮件,“韦绣”即后来的澄城刺绣;史学家邹衡所著的《商周考古》一书中也有对宝鸡茹家庄周墓出土丝织品的文字记载与描述。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大都是平纹织品,要使人注目的是一块斜纹提花织物刺绣的印迹发现一处,有很鲜艳的朱红和石黄两种颜色,绣法则采用辫子股绣的针法,针脚也相当均匀齐整,说明刺绣技巧是很熟练的,由此可见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商周时期已有很大的发展与成就。”从地理范围上来看,宝鸡与澄城皆属于陕西的关中地区,其绣品从内容形式到纹样风格多有相似之处。因此,澄城刺绣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文化特征
基本特征
澄城刺绣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绣品的用途广泛,澄城刺绣广泛应用在人们生产生活和婚丧嫁娶、节日祭祀等各种民间活中,小到农家的被枕、服饰、衣戴佩物、婚嫁礼品无处不有,如围肚、裹兜、烟袋、裙子、绣鞋、被面、绣球、荷包、腰带等,大到屏帐、桌单、神案围裙等;二是绣品的内涵丰富,象征和托物寄意是澄城刺绣的一大特征,澄城刺绣的纹样多与生命、欢喜、圆满、幸福、长寿等吉祥因素有关,人们希望幸福,即借蝙蝠、佛手以象征“福”;人们希望加官晋爵,则借用梅花鹿的“鹿”以象征“禄”;人们希望长寿则借用桃、寿星、仙鹤象征长生不老;贺喜借以喜鹊;夫妻恩爱则用鸳鸯龙凤表示。这些元素还常相互组合,形成更丰富的寓意,如用蝙蝠桃子双线相结合,寓意福寿双全;五只蝙蝠围绕寿字,寓意“五福奉寿”;胖娃娃手持莲花怀抱大鱼,寓意连年有余。澄城刺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生活理念。
艺术特征
澄城刺绣保留着中国较为本源的刺绣样式与特点,风格多样,整体粗犷大气而不失秀丽,纹饰夸张抽象,寓意深长;构图讲究满布和对称,饱满而张扬;色彩纯度高,配色和谐大气,花草多不局限于现实的固有色,更多遵循艺术规律,显示出程式化的美学意象,讲究色彩搭配的协调美观,艳丽而不失雅致;装饰趣味浓厚且造型变化多端,并富有深刻民俗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征,是中华民族早期图腾符号和母体文化世代传承的继续,充分体现出黄河文化粗犷豪放的特点。
澄城刺绣针工细腻,花形简洁明快,刺绣多以古老的剪纸纹样为蓝本,运用裹绣法,切换分割色彩,形成神奇瑰丽富于想象的艺术面貌,体现出澄城人浪漫粗犷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心理。澄城刺绣多为民间日常应用刺绣,作为专门作品的刺绣创作并不多,作品以小幅居多,人物比较少,有人物也多以小孩的形象出现。刺绣描摹现实的作品较少见,主要是流传至今的程式化的传统纹样,这些纹样在艺术形式和色彩搭配上注重审美趣味的同时,更多是取其悠久的既定寓意,这些美好的象征寓意以图案的方式穿越千百年,不断流传。
制作工序
材料工具
澄城刺绣常用工具、材料如下:①专门用于绣花的针,俗称扎花针,是一种细小的尾眼针;②专门用于绣制提花制品的头眼针,俗称敦花针;③布料:棉布、绸缎均可;④撑子:用来固定布料,一般用竹条制作成双层圆形;⑤丝线:有两种,一种是上了劲的(两根或三根合在一起),一种是不上劲的,俗称打拍线。这种丝线绣出的花平整、细腻,线和线之间几乎看不到缝隙,看起来像是贴上去的。有时也用五彩棉线代替丝线;⑥花样:把花直接画在面料上,或者用纸剪成花样贴在面料上。
主要手法
澄城刺绣的手法有平绣(俗称扎花)、提花绣(俗称敦花)、锁绣(俗称挂线绣)、剪贴绣(把布料剪成各种各样的花鸟鱼虫等再绣到面料上)。
题材作品
主要题材
澄城刺绣题材广泛,主要以传统的动物花草为主,花草类常用的有莲花、牡丹、菊花、梅花、桃花、石榴、寿桃、佛手等,动物类常用的有鱼、蛙、鹭鸶、凤、鸡、鹿、兔、鼠、狮、虎、麒麟等,有时艺人会将动物类和花草类加以组合,以表现子孙繁衍、功名利禄、祈福消灾等吉祥的主题,如龙凤呈祥、金鸡戏牡丹、鱼儿钻莲花、石榴赛牡丹、娃娃踩莲花、蝴蝶扑金瓜、喜鹊登梅、狮子滚绣球等。此外,“二十四孝戏文故事”也是澄城刺绣图饰的表现题材,借以引导教育子孙做人做事的道理。
主要作品
澄城刺绣被广泛应用于民俗事项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服饰、配饰及家居美化等。澄城刺绣从民俗上可分为婚俗刺绣、孩童刺绣、寿俗刺绣、宗教刺绣和生活刺绣。具体到服饰上,又有帽、耳套、衣、裤、裙、牌牌、裹肚、云肩、搂肚、围涎、背心、绣鞋、袜等;佩饰上有艾牌牌、烟袋、香包、荷包等;挂饰有门帘、寿幛等;生活用品有枕顶、被面、钱夹、绣球、针扎、屏帐、桌单、粉扑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社会价值:澄城刺绣都是百姓为自己的生活所需要而创造的,直接用来美化自身、美化物品、美化环境,倾注着他们审美趣味和纯真感情,活跃着他们的生产生活、习俗节日等,表达出他们的理想和愿望。澄城刺绣不受商品性的制约,不炫耀贵重珍奇,以真诚质朴的情感祝福着希望,以朴素的哲理、智慧、境界,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的情操,鼓舞人们积极进取,它充溢着建设性的动力和真、善、美的光彩。
审美价值:澄城刺绣具有浓烈的乡土色彩,充满着淳朴之风以及特殊的意象性思维与形象的概括能力,体现出一种理想的观念,传承着生动、丰富、质朴的艺术精神。
民俗价值:澄城刺绣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点,是中华民族早期图腾符号和母系文化世代传承的继续,是积淀了数千年的黄河文化的再现,它蕴含着史前图腾民族迁移、冲突和融合的真实历史,体现了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
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机绣制品层出不穷,手工制作的绣品不仅成本高效益低,而且随着澄城刺绣传承人的老龄化,对其感兴趣且技艺精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使得澄城刺绣的产业化之路举步维艰,如不及时抢救和保护,澄城刺绣逐渐走向失传的危险将越来越大。
传承人物
张雪兰,女,汉族,1930年8月生,渭南市澄城县人,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澄城刺绣。张雪兰擅长刺绣、剪纸、蒸花馍,小时候受母亲言传身教,十五六岁就学会了刺绣艺术,其绣功扎实,针功细腻,颜色搭配和谐,她能结合民俗活动,给刺绣艺术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主要刺绣品有裹肚、烟袋、鞋垫等。
雷胡胡(1931—2009),女,汉族,1931年10月生,渭南市澄城县人。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澄城刺绣。雷胡胡自幼受母亲的影响,12岁开始学习刺绣,17岁出嫁前已掌握了平绣、挂线、敦花等绣法,其作品以刺绣花卉为主,风格粗犷、质朴,色调以大红大绿的渲染见长。在长期绣花过程中她学会了画绣花图案,她画的花卉图案,风格典雅,线条流畅,布局合理,主要作品有枕顶、鞋垫、头夹等。
保护措施
2005年澄城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领导小组,对澄城刺绣已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和计划。首先,对民间刺绣开展普查,对民间刺绣的艺人统一造册,建立个人档案。其次,澄城县文化局对于澄城刺绣的保护还着力于继续收藏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珍品,并且对于民间艺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开发民间刺绣。再次,组织有关专家召开专题论证会,对刺绣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艺术价值进行探讨。举办培训班,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澄城刺绣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光盘、图片、录像等形式建立档案资料库等,加强了对于澄城刺绣的宣传力度。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澄城县文化馆获得“民间绣活(澄城刺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澄城县文化馆(澄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1985年,澄城刺绣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民间艺术展中展出。
2007年,澄城刺绣在澄城县“农行杯”民间刺绣艺术展中展出。
2019年11月,澄城刺绣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展出。
2020年10月,澄城刺绣在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展出。
荣誉表彰
2003年,张雪兰的澄城刺绣作品在陕西省首届民间艺术绝活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张雪兰和雷胡胡的澄城刺绣作品在澄城县民间艺术展览中获得民间刺绣类一等奖。
参考资料
民间绣活(澄城刺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22:3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