潵河
海滦河流域滦河的支流
潵河,简写作洒河,古名强水。海滦河流域滦河的支流。发源于兴隆县八品叶梁。流经兴隆县迁西县,在迁西县洒河桥镇洒(潵)河桥村北注入滦河。全长74公里,流城面积1170平方公里。全流域有1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15条。较大的是黑河和横河。
名称由来
据《永平府志》载:“潵河一名强河,以波流汹涌也”。每到雨季,波涛汹猛,河水四散,冲毁房屋和土地。于是用“水”和“散”字组成“潵河”字,用来表示潵河水势汹狂之意。为了简便,后写了成洒河。《兴隆县志 》《河北省志第3卷自然地理志》载:“河流源头有一清泉,称“石井子”。泉水一年四季不停向外喷洒,汇集成河,故称“洒河”(潵河)。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洒河,发源于兴隆县南天门满族乡(原石庙子公社)獐帽子山南麓东八品沟(一说东八品叶,一说八品叶梁)。该河流经兴隆县南部的深山区,自西向东流经兰旗营至龙井关穿过长城进入迁西县境内,于栗树湾子村东汇黑河,流过汉儿庄,在洒河桥村北注入滦河。全长74公里,流城面积1170平方公里。
上游兴隆县,主河境内长58.8公里,中下游河床宽80~150米。由西向东经石庙子、南天门、牛圈子、小子庄,半壁山,蓝旗营、洒河南,三道河,东西走向入迁西县境内。兴隆县境内流域面积384.52平方公里。河流上有公路桥四座,钓鱼台桥长120米,宽9米。
中下游迁西县境内,河长27公里,面积200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17%,河谷宽约50米左右,卵石河床。自西向东流,于龙井关穿过长城入县境,至栗树湾子村东汇黑河,流经汉儿庄,至洒(潵)河桥村北注入滦河。
河道特征
潵河河床最宽250米,中下游多为80~150米,上游最窄处仅10米。谷底几乎全被河床所占,河床纵剖面起伏不平,多瀑布、湍滩,上窄下宽,上陡下缓,天然落差720米,平均坡度为1.23%。河床上游系岩石,中下游系沙卵石结构。
水文特征
潵河地处燕山山脉西侧的暴雨中心地带,所以洪峰模数大于燕山山区其它大河。平均流量为每秒700立方米。历年最大洪峰流量可达80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可达2.8亿立方米(一说年平均径流量1.08亿立方米,汛期占年总径流量的84%,一说年均径流量27014.4万立方米(含横河947.8万立方米))。由于流域内植被较好,水土流失不甚严重。每年除洪水期七、八月份外,河水清滋见底。枯季最小流量一般在每秒0.6至1.0立米之间。由于流域内水土流失较轻,除洪水期7、8月份外,河水清潵河见。结冰期约一二十天,封冰期八十五天左右。
主要支流
全流域有1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15条。较大的是黑河和横河。
横河,发源于兴隆县獐猬山。经大水泉、安子岭,在半出壁山东阎杖子汇入潵河。全长60.4公里。流域面积364.7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0.9亿立方米,汛期占年总径流量的84.2%。河道弯曲,两岸山势险峻,横剖面多呈“V’字形,纵剖面隆起伏不平。天然落差960米,平均坡差1.59%。流域内1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9条。县历史上,横河称为“害河”,水患严重。建国后,得以全面治理,生态恢复,河中鱼虾到处可见。流域内建水库3座,控制流域面积460平方公里,蓄水1255.7万立方米,灌溉农田志1.1万亩;塘坝等工程4处,控制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蓄水12.6万立方米,浇地140亩。
黑河,发源于兴隆县五凤楼山,经解放、蘑菇峪,在迁西县栗树湾子村入潵河。全长38.6公里。流域面积216.6平方公里。天然落差250米,平均坡差1.94%。流域内1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5条。年平均流量0.5亿立方米,汛期占年总流径量84.2%。两岸山势险陡,山、顶尖锐,多奇峰。河窄流急,弯曲多,无污染,水流清潵河。
治理开发
史料记载:盛水期时,潵河下游有木筏、船只通航,贸易活跃。1967年在钓鱼台处建潵河大桥,公助民办便桥也有数座,改变了水上交通。但汛期河水时有泛滥,冲毁农田,危及村庄,多处行人仍需涉水过河。
建国后,潵河两岸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坚持不懈地治理潵河。截止到1995年,流域内两岸筑堤84公里;建水库5座,控制流域面积16.95平方公里,蓄水85.9万立方米,灌溉农田3400亩;建塘坝13座,蓄水27.2万立方米,浇地673亩。建成小水电站8座,装机容量434千瓦。承德地区在蓝旗营古儿石村设有水文站。
水库
老虎沟水库,位于兴隆县安子岭乡老虎沟、双炉台、安子岭三个村之间的横河主河道上,属中型。1971年,半壁山、沟门子两个公社,为扩大耕地面积、发电照明,联合兴建老虎沟水库。第1973年竣工。坝高15米,蓄水120万立方米,发电装机125千瓦,灌溉面积5000亩。属小四(一)型水库。1975年,半壁山公社修建南北10公里,东西5公里主干渠一条。由于水量不编均匀,蓄水不能满足灌溉和发电需要。为此,兴隆县决定续建扩建老虎沟水库。1977年5月,主体工程开始施工。兴隆县建立水库工程指挥部,从全县抽调1400多名民工参加工程建设。水库坝型设计经过工程技术人员多次研讨、修改后,确定采用“框格硬壳填坝”,坝顶溢流。此种厂坝型设计在全省仅此一例。坝高29米,坝厚23.8米,坝顶长194米,其中溢流段长108米。.按50年洪水标准设计,500年一遇校核。水库建设后,可蓄水122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520基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86万立方米,发电装机765千瓦,年均发电299.4万千瓦小时。利用础发电尾水自然灌溉1万亩,电灌1万亩,养鱼200万尾,可控制流域面积315平方公里,保护设施下游村庄32个。1980年12月,水库竣工。1981年1月,交付使用。总投资415万元。15年来,水库运行情况良好,发挥了蓄水、防洪、发电、灌溉、养殖等综合效益。
灌溉
老虎沟灌渠,位于兴隆县半壁山镇境内。原名东方红灌渠,是老虎沟水库的骨干配套工程。1975年由半壁山公社组织民工开挖,当年即完成10公里主干渠。主干渠引电站尾水,经过水闸泄水,用倒虹吸越50米横河进明渠,流至双炉台(村)再跨84米横河。用二肋单渡双曲拱渡槽穿越高板河公路,钻4条山洞到达半壁山北山阳坡。1977年,县老虎沟水库工程指挥部接管水库工程,开始完善主干渠,并动工兴修东、西主干渠及配套的12条支渠。渠道总投资72万元。共完成土石方30.3万立方米,混凝土0.13万立方米,5000余亩农田得到灌溉。1980年渠兴道全部竣工。1982年开始受益。
主干渠:全长17099.5米,设计流量1.6立方米修,渠道矩形断面1.2米X1.5米。有县渡槽5座,其中横河大渡槽10跨,全长250米。大渡槽地下部分预制件、吊装分别由迁西、兴隆打井队和唐县吊装队完成。有输水隧洞4座,以半壁山隧洞最长,为776米,断面为志1.8米×2.2米。
东干渠:由半壁山北山经东阎杖子跨横河渡槽流入蓝旗营界内,全长5930米。引进设计流量0.8米/秒。有两个渡槽,两座隧洞。西干渠:由半壁山北山经佛爷来、钓鱼台至西窝铺。全长3290.5米。引进设计流量、0.6米/秒。有渡槽一座,隧洞两座。灌区内还有3个倒虹吸、1个进水闸、8个泄水闸。第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为5000亩。
防洪
马圈子大坝,位于兴隆县蓝旗营乡境内的潵河中游南岸。未建大坝以前,水患屡有发生,土地经常被冲、被淹。1966年,该公社组织群众开始修建马圈子防洪大坝,县水利局具体负责技术指导。大坝总长350米、底宽2.5米、顶宽2米,高4.2米。水泥块石浆砌。坝外修筑铅丝茏15个,每个长8米、宽2米、高1.5米,工程总量5000立方米。是年底,大坝工程竣工。坝后造地300亩,栽树15万株,护地800亩,护居民住户20户。黄土岭大坝位于三道河乡黄土岭村境内澉河中下游右岸。澉河在这里呈“S”型流过。每当洪水季节,不仅村庄直接受洪水威胁,土地也经常被冲,水土流失严重。1967年,在县水利局技术指导下,三道河公社组织动工修筑大坝。大坝上起龙王口,下至水泉沟。两岸总长2500米、宽1.5米、高4米。大坝建成后,既保护了当地居民的居住安全,又保护了大片耕地。
蓝旗营大坝,位于蓝旗营乡境内的激河中游北岸。因地势开阔,河床平坦,每当汛期,洪水泛滥,沿岸土地屡受冲刷。1970年,蓝旗营大队组织修建上游350米长的防洪坝。1977年,根据全县河道统一治理规划,蓝旗营公社又组织了2520劳力声势浩大的治理澉河大会战。10月,大坝动工,突击苦战20天,建成防洪坝长670米。大坝平均高度为6.5米、底宽8.6米、顶宽1.5米。坝后建地150亩,护地350亩,栽护坝林1万株。
南薄岭劈山改河工程,位于半壁山镇靳杖子村境内。横河在此呈“U”型绕山而下。1967年10月,该工程全面动工。施工队伍以民兵连为建制,从10个大队抽调150人,组建一个民兵连。劈山工程,上口宽80米、底宽50米、深55米,开凿新河道长110米。共动用土石方量18.7万立方米。拦河大坝长127米、底宽25米、顸宽2米、坝高9米。河水改道后,设计可造田700亩,同时利用水的落差兴建小水电站一座。1969年春,70千瓦水轮泵电站建成,供半壁山、靳杖子、摆宴堂、佛爷来、东阎杖子等大队1000余户居民用电。1974年劈山改河工程全部竣工。
水电
三道河水电站,位于潵河下游兴隆县三道河乡黄土岭境内。始建于1966年3月19日,竣工于1968年8月10日。工程总投资34万元(其中国家拨款9万元,自筹25万元),为社属集体所有制企业。该站为引水型电站,引水长度150米,水头12米,流量为3.0立方米傀p,年利用小时5588小时。选用ZEl661一1,MY一60型水轮机配TSN一125—8型发电机,总装机容量250千瓦。年平均发电139万千瓦时。电站投运后,全社先后共架设高压线路25千米,架设低压线路40千米,安装790KVA变压器23台。电站除为农户提供照明电外,还为全社24个工副业摊点、50处排灌点、2557亩耕地灌溉提供电源。1988年9月13日,与国家电网并网。
老虎沟水电站,位于兴隆县横河中下游沟门子老虎沟境内。1971年5月,由半壁山、沟门子两个公社初步建成装机容量为250千瓦的小型水电站。1977年5月扩建。1980年12月30日,电站竣工运行发电。电站选用HLZ60一WJ--60、HL300一WJ一35型厂水轮机配TSWN99/37—6、H涮rN59/37—10型发电机。总装机容量765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70万千瓦时。年利用为3067小时。电站属隧洞引水式,发电引水隧洞长350米,直径1.5米,设计平均水头25.1米,最大引水流量4.4立方米缈。工程总投资115万元(其中国家础设拨款92万元,自筹15万元,贷款8万元)。施老虎沟水电站运行后,年发电量未达到设计要求,仅为20~30万千瓦时。不能满足半壁山、沟门子两地用电需求。为解决供需矛盾,1983年开始从电站架设10千米长的高压线路至半壁山110KV变电站,拟并人国家电网。1987年12月,并网送电。到1995年,县境内除老虎沟水库发电并网外,其余小水电站全部停止发供电。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2 17:54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干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