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绣(潮绣)
广东省潮州市传统美术
粤绣(潮绣),广东省潮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潮绣与广绣,总称为“粤绣”,发源并流行于今潮汕地区(潮州、汕头、揭阳),其中以潮州生产的刺绣最具代表性,流传于中国国内及东南亚一带。潮州地区最早提及刺绣的文献是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潮州知州陈炜的诗作《题湖平石壁》(诗刻今存潮州葫芦山中麓),赞美的是精美的绣屏。潮绣起源于何时说法不一,但潮绣技艺在唐代时已发展成熟,宋代至明代已逐渐形成色彩浓艳、金币瑰丽的特色,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据《潮州市志》记载,清乾隆时期潮州已有绣庄20余家,分布在城外西门的天地坛、布梳街和开元寺附近,“绣品出口至南洋群岛等地。至咸丰年间,潮绣品年出口值在1000万元以上。”潮绣开始进入商品化生产,而商品竞争又促使刺绣艺人用心钻研技艺,并学习吸收外地绣种的长处,不断推陈出新,潮绣的刺绣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因其鲜明的特色而形成一大刺绣流派。清宣统二年(1910年),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在南京举办,潮州24名刺绣艺人绣制一批潮绣作品参展,其中《郭子仪拜寿》《狮子头》等作品在赛会上获奖,一时引起轰动。此后,又有一批潮绣作品先后在美国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英国伦敦赛会展出,并在国际上获得良好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潮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潮州地区的大宗出口产品,其间名师辈出且精品叠现。1960年,潮绣品种发展到1000多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未有“潮绣”之称,后因产量和出口量大,196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定名为“潮绣”。文革期间,潮绣生产停滞,1971年开始复苏。
文化特征
整体特色
粤绣(潮绣)是在一张空白的布帛上,随着一针一线的穿插,逐渐呈现出人物、山水、花鸟等意象,在上百种针法变换之间,交织出一副立体的刺绣。其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构图饱满,针法繁多,色彩浓艳,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和金碧辉煌的钉金绣异于其它绣法,在中国各绣中独树一帜。此外,这种绣法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尤为人所瞩目,宜于庙堂会所装饰和喜庆之用。
工艺针法
粤绣(潮绣)运用的基本工艺针法有像形针、锦纹针、花型针、竹编针、松子针等,还有辅助性针法如旋针、勒针等,共计达200多种。在工艺处理上,这种绣法强调表现象形、质感、勒线。针法变化多样,针脚匀称整齐,针针见针脚。形状层次分明,纹理清晰,使物像活灵活现。尤其是钉金垫锈的二针龙鳞和伍鳞技法,用金线作漩涡状绕成小于图钉盖圆片,片片相叠盖,鳞之下端可翻动,真如鱼鳞模样生动。这种立体针法是刺绣工艺中难度高的技艺,在刺绣行业中独树一帜。
主要分类
粤绣(潮绣)按刺绣工艺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金绒混合绣等四大类。
绒绣:在各种丝、绸、缎上,以平绣针法用丝绒绣出平的画面;题材多为飞禽、博古,用作画片、挂屏等。
线绣:纯用丝线平面绣制。
钉金绣和金绒混合绣:钉金绣又称“金银绣”,以金银线为主、绒线为辅的称为“金绒混合绣”。钉金绣针法复杂,有过桥、踏针、捞花瓣、垫地、凹针、累勾绣等60多种针法,其中“二针龙鳞”针法为潮绣所独有。钉金绣运用垫、绣、贴、拼、缀等技术处理,可产生浮雕式的艺术效果。
制作工序
基础绣艺
粤绣(潮绣)的基础绣艺可以归纳为5个字,即铺、垫、钉、接、缀。这5种基础绣艺,常常使绣品呈现像浮雕似的艺术效果:立体、金碧辉煌、构图饱满。
铺:就是在绣架的画稿上,将需要薄垫或垫底的地方用粗纱平铺一层。
垫:用纸、棉絮进行垫底,呈浮雕状,突出物象。
钉:在铺线或者在垫钉、垫棉上钉上金线、银线。
贴:将物象拆分成小块钉绣,而后把已经绣好的各个部分进行拼贴成整体,成为整幅。
缀:在整幅作品组合完成之后,进行调整修饰,点缀配物,如同中国画调整修饰画面一样。
绣艺工序
粤绣(潮绣)的绣艺程序,以潮绣代表作《九龙屏风》的龙头为例,分为四个步骤:一是用白描勾画出龙头的轮廓和结构;二是垫棉、垫各种形制的纸钉,突出了骨骼鬃须;三是在垫料的上面铺绣金线,目、眉、舌则绣上绒线;四是用包上各色丝绒的纸钉勾勒出线条结构。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粤绣(潮绣)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一方面,其烙下了千百年来潮州人审美情趣的印记;另一方面,它也记录了一代又一代潮绣艺人不断探索的艰辛和辉煌。粤绣(潮绣)从最初的实用绣,不断吸收各种艺术元素,使其不论在形象、色彩、构图等方面,由自然形态升华到艺术形态,发展为适合家居布置的实用性强的绣品,也拥有神情逼真的人物肖像绣品以及精心制作的花鸟鱼虫高档藏品等,被广泛应用于高档服饰、戏剧服饰、庙宇装饰、民俗活动用品以及挂屏、屏风等室内装饰中。大幅提升了潮绣作品的经济价值,使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潮州经济的重要命脉,至今仍对潮州的经济发展发挥着作用。
传承状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电脑机绣新技术冲击等多种因素影响,传统手工刺绣渐入低谷,加之潮绣制作精致繁复,阵法技巧运用复杂,技艺本身难以速成,粤绣(潮绣)技艺的传承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
传承人物
林智成,男,1922年出生,广东潮州人,粤绣(潮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智成13岁即到绣庄学艺,师从潮绣艺人魏逸侬,20岁已能独立设计各类产品。1957年,他曾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他后来长期从事潮绣设计和制作,还根据自己几十年的潮绣实践总结出250种针法,并绣出针法纹样以备后人借鉴。其代表作有《九龙屏风》《玉堂富贵》等。2007年6月5日,林智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李淑英,女,1948年出生于潮州,粤绣(潮绣)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1965年,李淑英和父母一同在潮州潮绣厂工作,她于20世纪80年代初调入潮州市潮绣研究所任职刺绣技艺辅导员。其代表作有《九龙宝鼎》《九凤宝鼎》《凤穿牡丹》等。2025年3月12日,李淑英被列入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2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获得粤绣(潮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粤绣(潮绣)项目保护单位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评估合格。
2024年3月20日,潮州市孙庆先潮绣研究所入选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82年,粤绣(潮绣)作品《九龙绣屏》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2006年,粤绣(潮绣)作品《五福临门》获得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金奖。
2009年,粤绣(潮绣)作品《凤穿牡丹》获得锦绣中华·中国织绣精品大展金奖。
2011年,粤绣(潮绣)作品《金玉满堂》获2011年中国刺绣艺术精品展中丝园杯。
2012年,粤绣(潮绣)作品《九凤宝鼎》获得第七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民间艺术金奖、2012年中国(杭州)工艺精品博览会金杯奖。
2019年,粤绣(潮绣)作品《岁朝清供》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文化影响
20世纪70年代,粤绣(潮绣)作品《九龙屏风》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叙利亚法国等国家。
重要活动
2005年,粤绣(潮绣)代表性传承人李淑英创作的粤绣(潮绣)立体垫高金线精品宝鼎系列作品参与澳门第13届国际潮人联谊会展示。
2010年,粤绣(潮绣)代表性传承人李淑英于上海世博会“广东活动周”中现场演示潮绣技艺。
2023年6月,粤绣(潮绣)作品亮相深潮文化节。
2024年8月,粤绣(潮绣)作品亮相龙腾甲辰——2024·龙主题非遗精品展。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4 11:12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