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先民(或称土著),是百越人,主要是闽越族人,稍后还有南越族人以及百越的遗裔俚、僚、疍、畲等。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异于黄河流域以栽种粟黍为主的中原文化,善于种植水稻或从事渔猎捕捞。由于远处东南海隅,即使至秦汉之际已有郡县建制,但仍长期处于自治或半自治状态,为中央宗主国所难控制的边郡之地,同汉民族相比,呈现出一种原始落后的文化形态,所以被汉人带来的中原文化所征服和同化。
潮州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潮州的先民属闽族和闽越族。潮汕为闽越地,自秦汉为了削弱闽越,将闽越拆分,潮州划给南越,北宋地理全书《舆地广记》则记载潮州为闽地。明代官方典籍《永乐大典·风俗形胜》:“潮州府隶于广,实闽越地,其语言嗜欲,与福建之下四府颇类,广、惠、梅、循操土音以与语,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与潮为近,语音不殊,至潮、梅之间,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之人等”。
战国中后期,楚灭越后,越族大规模南迁,给以凤凰山为策源的盘瓠蛮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开启潮汕和闽南的百越时代。楚灭越后,越王子孙离散,一部分迁入灵江、瓯江流域及福建北部武夷山一带,建立瓯越国;另一部分迁至九龙江和粤东一带,和当地的闽人和畲蛮融合,建立闽越国,形成闽越族。其时越王勾践的后裔子孙无诸,自立为王,势力扩张至粤东境内。在周时曾是周公旦四十一代孙龙期辖下的凤凰山盘瓠蛮,也成为闽越王无诸辖下的臣民了。自此,以“脚小趾甲分两边”为生理特征的“六甲番”人,又输入了百越的血统,成为浮滨文化早期的创造者。以无诸为首领的越王勾践子孙,进入潮汕大地之后,又和一万年前落足海丰县的古越人后裔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海丰县的青铜器文化,使当年的潮汕大地处处呈现“越人好勇”的风尚,今潮汕民间体育遗痕,如“叠罗汉”、“托手尾”、“拉笃”、“据脐”、“踢虎狮”、“叛剑”等,便是这一风尚的延续,有的项目还一直流传。
潮汕操闽南语的福老民系,大多数自称始祖宗族从莆田迁来,如同珠江三角洲操粤语的民系自言从南雄珠玑巷迁来。这种文化符号的产生,和宗族定居的历史和户籍登记有关,它在意义上有两个方面特别重要:一是否定先世的土著身份,二是证明自己的户籍有来历。
在这段时间里,按珠江三角洲的情况,有许多土著居民被登记进户籍中,成为明王朝的编户齐民。要直接在族谱里找到明初韩江三角洲土著编入户籍的记载相当困难,但另外一些记载却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珠江三角洲发生的这一历史过程,也可能曾经在韩江三角洲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