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
广东省潮州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太平路、中山路、上西平路、北马路、义安路,共有十四座古民居,分别为明代、清代与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也是潮州民居建筑的典型。
历史沿革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在兴建时间方面涵盖了潮汕传统民居发展的四个最典型历史时期,即明嘉靖、万历时期,清乾隆时期,清晚期和民国前期。
黄尚书府
黄尚书府始建于明崇祯年间。
2021年5月,黄尚书府后座修缮工程竣工。同年9月,通过验收。
东府埕儒林第
清乾隆年间,建东府埕儒林第。
卓府
清同治元年(1862年),建卓府。竣工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共历时13年。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辟马路的时候,池塘被填了,照壁也破了,照壁存有半堵。
铁巷陈宅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铁巷陈宅。
2020年,潮州市区铁巷陈衍虞故居一期修缮工程启动。
郑厝巷蔡宅
郑厝巷蔡宅是一座明代风格的建筑。
甲第巷外翰第
甲第巷外翰第修建于清代中后期
甲第巷大夫第
甲第巷9号大夫第始建于民国。
兴宁巷大夫第
兴宁巷大夫第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
建筑格局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由辜厝巷林宅、德里旧家、红栏杆、辜厝巷王宅、郑厝巷蔡宅、甲第巷外翰第、甲第巷大夫第、兴宁巷大夫第、东府埕儒林第、马使埕严宅、卓府、黄尚书府、青亭巷大夫第、铁巷陈宅等14组建筑组成。面积约1.8平方千米。潮州老城民居建筑群由主体院落、从厝、火巷、后包、书斋、花园等潮州民居基本元素形成的不同组合形式,建宅主人有文武官员、学者名士、富商巨贾等不同社会群体。主体建筑、院落和装饰基本保持完整,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技艺和工艺美术,是潮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建筑形式多以“四点金”和近似“驷马拖车”为主,在木构架、门窗户扇、墙头屋脊、外墙檐下,则以金漆木雕、石雕、灰塑、嵌瓷和彩画等装饰。
主要建筑
青亭巷大夫第
青亭巷大夫弟,俗称“高张”,开阔的门楼间镌刻着“大夫第”字样的牌匾,门口一对古朴的石鼓,对面有照壁。天井宽敞、厅堂明亮,屋架上装饰着简约的木雕花牙,横梁表面残留图案。青亭巷大夫弟面积约1200平方米,为四进格局。
东府埕儒林第
东府埕儒林第位于潮州市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2号,建于清乾隆年间。儒林第座北朝南,总体布局为三进二从厝带一后包。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面宽31.5米,进深48.1米,占地面积1515.15平方米。夯土抹灰墙体,硬山顶灰瓦屋面,各主体构架立于石地袱之上。首进门厅、中座及后座主体均为分心柱月梁木瓜抬柱构架。梁架间有少量木雕装饰。现为郭氏后代居住。
卓府
卓府前有旷埕,双头龙虎门,旷埕前正中间,有一面嵌瓷的“麟吐玉书”大照壁,照壁背面,是一口水光天色的大池塘围以石栏杆。整座卓府,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竣工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共历时13年。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辟马路的时候,池塘被填了,照壁也破了,照壁存有半堵,隐藏在卓府对面的楼层后面,池塘成了文星路头。
黄尚书府
黄尚书府俗称“三达尊”,位于潮州古城区上西平路和打银街之间,是明南京礼部尚书黄锦的府第。坐北朝南,面宽约50米,进深77.5米,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正门原来朝东,通西街,后来,又辟有一门,朝西,通打银街,称作“新门”。东西二门之间,有外埕(天井),外埕北面正中,有朝南中门,即整落府第的大门,大门正对面照壁前,原来有一座御赐的牌坊:造型与众不同,民间象形地称其为“鸡心亭”,亭北面上书“累朝元老”,南面上书“三达尊”。《孟子·公孙丑》云:“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即官阶、年序、品行者皆能达到人人尊而敬之。
铁巷陈宅
铁巷18号陈宅位于潮州市湘桥区铁巷,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民居坐北向南,三进布局,通面宽11.66米,进深22.77米,占地面积约264平方米。硬山顶灰瓦屋面,夯土抹灰墙,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构架,有木雕梁架装饰。该民居有本土地域建筑特点,权属为陈氏后人所有,有较高历史研究价值。
辜厝巷林宅
辜厝巷林宅坐落在巷首的1号门楼,是常见的潮州古民居建筑,门面是木材建造,门楣上两枚门簪。门口竖着两只石鼓,表层已经风化破损。古民居开的是“偏门”,门面朝着巷道,建筑格局朝向牌坊街。整体结构保存完好。未被明显改建,“五落四进”制式一目了然,室内椽柱楹梁没有琳琅满目的木雕,古朴大气。林家先祖是明代的高官,名叫林熙春,在城里拥有若干处产业,这座宅院就是其中之一。原来大门口悬挂着一块木匾,上书“进士”二字。不仅如此,屋中每一进的厅堂,都有各不相同的匾额,并且安装了美观的厅门,可惜“文革”时期全部流失。明崇祯年间,林熙春病逝,朝廷特赐其“三世尚书”。牌坊街中的“三世尚书、四朝大老”坊,便是为纪念他所建。
红栏杆
红栏杆位于老巷中段的10号府第,民间俗称“红栏杆”,因大门外原设置有红色栏杆门而得名,府第门庭开阔,门楼间后又有一道石门,室内梁架上的木雕简朴而考究,中槽均是“三载五木瓜十八花胚”样式,屋檐交接精细紧密。内部结构虽有部分被重新搭建,但整体仍保留着清代初期的建筑风格。这座府第建筑面积接近两千平方米,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当时的主人名叫陈学宽,原来是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乡人,贡生出身,曾捐助修理河南堤防,授四川夔州(今奉节县)通判,晋授奉政大夫。这座建筑在潮州现存古民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郑厝巷蔡宅
郑厝巷蔡宅位于郑厝巷12号,是一座明代风格的建筑,没有大门,在左侧有一个小偏门供住户出入。这是明代行辕的特点:不开大门,只留偏门出入。历史资料中所记载的明代“翁公行辕”就是这座建筑。大厅两侧两根粗大的木柱,直伸到椽梁处,顶起了整个屋顶的前半部,柱子的基座由石墩做成。陈贤武解释说,这是明代的建筑风格,因为屋主怕木柱埋入地下容易潮湿蛀蚀,所以才垫起石墩做为基座。右边的柱子与石基座有明显位移的痕迹。是民国七年(1918年)的南澳大地震留下的“伤痕”。古代的“行辕”是一种特别的建筑,是军事统帅在某一区域所开设的官署,有时由高级军官代理,类似“幕府”之类。它还有商议、指挥军事战略的职能。翁万达是兵部尚书,他须要随时随地了解各地的军情战事,以便于排兵布阵,平息各地骚乱。因此,这座“行辕”便是他指点沙场,金戈跃马的地方。
甲第巷外翰第
甲第巷外翰第为12号宅院,修建于清代中后期,住户姓蔡,大门上方的石匾是“外翰第”。明代嘉靖年间,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等人都是进士,担任过刑部主事,但都没有进入过翰林院,于是他们联合了一批人,在刑部另辟场所结社论政,与正规的翰林院分庭抗礼,人们称其为“外翰林”,后来,“外翰林”便被沿用为刑部官员的雅称。甲第巷外翰第为三进制式院落。客厅,古朴梁柱、雕花门窗,椽梁上木雕花牙。整座宅院除了小部分被改建,总体结构保存较为完好,原始的门窗梁柱大都未被更换。
甲第巷大夫第
甲第巷9号大夫第位于潮州市湘桥区太平街道甲第巷,始建于民国。坐西南向东北,三进布局,后楼二层,通面宽11米,进深16.07米,占地面积约227平方米。硬山顶灰瓦屋面夯土抹灰墙,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构架,有木雕装饰。该民居具有本土地域建筑文化特点,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
兴宁巷大夫第
兴宁巷大夫第位于兴宁巷24号,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潮汕民居,外面有一扇木质的八卦门。这座宅院是当时潮州糖商——“裕丰糖行”掌柜的家宅,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的。袁家在当时是经营糖业的,袁镜波和他的弟弟袁颉六是潮州的糖商,袁颉六还是当时糖业公会的会长。他们的事业做得较大,因此积攒了不少钱,买了这座大宅,并进行翻新扩建。四进院的格局,宽敞的天井、精致的石柱、古朴的栏杆。通往院落最后一进有两处木闩封住的小门,木闩有成人手臂般粗,全部都由坚硬的木材制成,如果没有院内的人抽掉木闩,外面的人是无法进入的。通过小门后,右侧建有一火灶,左侧挖有一口水井,而在屋子两侧还有直通后门的火巷。这两条火巷在古时是两条逃生通道,万一前门起火或突生变故,家眷可以通过这两条火巷逃出后门。宅院有700多平方米,繁华的时候,袁镜波和袁颉六两兄弟和他们的家人、亲戚都居住在这里。
文物价值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大部分保存较好,格局较完整,是明、清、民国时期潮州地区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太平路、中山路、上西平路、北马路、义安路。
交通信息
自驾:自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路程约4.3千米,用时约12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0 11:1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