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渡村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下辖行政村
潭渡村地处安徽省黄山南麓,距古徽州城西七里之遥的丰乐河畔。现有人口1049人,9个村民小组,347户,耕地面积1200余亩,其中水田1000余亩,全村以种植水稻甘蔗为主要经济来源。农业生产用水以鲍南埸灌区和当家塘蓄水为主。
历史沿革
潭渡建村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湖北江厦(现云梦县黄乡,属皇帝后代)黄氏第九代孙黄积就任新安太守。东晋三年(公元三百二十年),积死于新安任上,墓葬于篁墩 。其子黄寻守墓,定居于篁墩,寻第二十一世孙黄璋正式迁入黄潭源,璋第四世孙黄芮之父死后安葬于潭渡庐墓所。芮守墓三年,因来回要过丰乐河,坐渡船十分不便,加之潭渡地势平坦,开阔,前有丰乐河,后有大片荒山,中间有大片荒地无人开垦,可以改成大片良田。因而芮决定将其子孙由黄潭源全部迁入潭渡村。
潭渡自古自成一乡,管辖范围很广。后划分区级行政机构时,才以潭渡桥为界,把潭渡村一分为二:桥下归城关区,徽城镇管辖,桥上归岩寺区管辖,后又划归郑村人民公社、郑村乡、郑村镇管辖。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潭渡属岩寺人民公社郑村管理区潭渡民兵营(即生产大队)。这时逢新安江兴修水电站,歙南乡夏村(凌姓为主),漳潭(张姓为主)大量迁入潭渡村,至此潭渡黄姓人口不足一半了。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黄柏龙组织了农村红卫兵组织,并成立了潭渡村文革委员会,被选为文革主任兼红卫兵总司令。统管潭渡一切事务。在修建电灌站和加工厂的房屋、水具、引水道、灌溉渠时,因没有石脚砌电灌站和引水道,就拆掉八角亭后边的两个牌坊(即黄元宝牌楼和百岁坊)。一九六七年把整个潭渡村的电灯安装完毕。这在当时,整个歙县算是先例了。
文化名人
黄宾虹(三十七世祖)-国画大师
黄家驹(三十八世祖)-清朝举人,做过知县,民国初年任安徽省议长
黄昂清(三十九世祖)-中过举人,是两江师院的第一期毕业生,潭渡文会主事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故乡
风景名胜
现代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的故居就座落在村中央,林木葱郁,景致优美,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房屋,正屋是三开间楼房,前有庑廊和天井。正屋宾虹题名为“宾虹草堂”和 “虹庐”,庑廊前有小院,庭院西侧台阶边有一块玲珑剔透太湖石的建筑是“玉森斋”。人称之为“石芝室”或“石芝阁”。黄宾虹先生不但是杰出艺术大师,还是一位坚强的爱国主义战士。故居的“铸园”就是因为1907年,黄宾虹秘密参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在此为同盟会铸造钱币,支援抗清斗争而得名。故居现已被辟为“黄宾虹纪念馆”。
发展规划
潭渡村大力发展蛋鸡养殖、粉丝加工、大棚蔬菜、经果园林四大支柱产业;成立了养殖协会、粉丝协会、金银花协会、园艺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办起了饲料、粉丝、有机肥、金银花加工企业;形成了协会搭桥、市场与基地联接、农民与科技联接,种植、养殖、加工、再利用的生态循环经济雏形。先后被评为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村、省百家生态村、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黄山市标兵党支部、全国及全省“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
获得荣誉
2020年2月27日,潭渡村入选2019年安徽省第二批美丽乡村示范村。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30 11:0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