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流
词语释义
潜流(Underflow)就是潜水水流,或叫浅层地下水水流,也叫地下径流
基本信息
通常把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不透水层上面的含水层,并且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叫潜水,它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它的水力坡降自高处向低处作水平方向流动,这种能流动的地下水叫潜流。 起始于海滩、自海岸沿海底向海中比较缓慢的匀速运动的海流。尽管潜流这个术语被普遍用来表述离岸流(Rip Current),但二者是不同的,离岸流非常强大,而且二者起始的地方也是不同的。潜流是由海浪或向岸吹去的风把海水推到海滩上后,海水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而形成的。
形成
海洋表层,沟壑纵横,大大小小的各种海流,东西南北川流不息。海洋深处,是不是一个海水纹丝不动、一片宁静的“世外桃源”呢?不是的,那里的海水也不安分守已,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底层流、深层流、中层流……流向不尽一致,流速也不相同。其中位于表层流之下,流向、流速与表层流不同的海流,被海洋学家特称为潜流,以赤道潜流最为著名。潜流是海洋中的暗河。
潜流从发现到被正式确认,相距半个多世纪之久。早在1886年,欧洲一位科学家,为铺设海底电缆在大西洋几内亚湾勘探时,便发现表层海水下面存在着自西向东的潜流。几十年过去了,这件事始终躲在被科学家们遗忘的角落里,未曾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52年,美国海洋学家克伦威尔等在太平洋东部进行海洋调查时,再次发现赤道潜流的存在,科学家们才如梦方醒。1961年,前苏联“罗蒙诺索夫”号海洋调查船在大西洋考察时,证实大西洋赤道地区也存在着潜流;随后又发现印度洋中也同样存在这种潜流。
赤道潜流处在赤道流下部、中层海水上部,温度变化急剧的层次中,与表层南北赤道流流向相反,自大洋西部流向东部,流速比表层流大,流幅比表层流窄。赤道潜流是由于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输送的海水在大洋古岸堆积,导致海面由西向东下倾,因此产生回流而形成的。
太平洋赤道潜流,又称克伦威尔海流,位于赤道两旁南、北纬2度之间,海面以下100~300米深的水层中,厚度约为200米,宽度300千米左右,从亚洲东部菲律宾外海向东,流到美洲西部加拉帕戈斯岛附近,流长1。4万千米。海流的核心位置自西向东逐渐上升,在东部没有风的时候有时可达到海面。最大流速100~200厘米/秒。
近十几年又发现,在太平洋赤道潜流两侧,南、北纬5度处,还分别存在着一支潜流,位于200~300米水深处。这两支潜流的性质,既不同于表层海流,又与赤道潜流有所区别。它们愈向西,愈靠近赤道,深度也变得愈浅,在太平洋中部与赤道潜流合为一处。
在南、北纬7度之间的大西洋赤道及其附近海域的表层流下部,有一个强大的次表层逆流系统,由3支海流组成。南支为南赤道次表层逆流,北支为北赤道次表层逆流,中间最强大的一支就是大西洋赤道潜流,亦称罗蒙诺索夫海流。
印度洋赤道潜流只在冬半年的东北季风期间出现,夏半年的西南季风期间不明显。潜流中心在海面以下40~300米水层。流速一般为50~60厘米/秒;最大80厘米/秒,出现在100水深水层。
潜流对潜艇的水下活动影响较大,顺流航行时航速加快,逆流航行时航速减慢;停机“坐底”时,艇位也会因潜流的推送时刻发生变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6 13:33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形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