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声
中国口琴之父
潘金声(1902年—1972年),被誉为“中国口琴之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潘金声幼时家境清寒,14岁离开中国台湾赴日本半工半读,后进入日本横浜高等工业学校攻读机械专业,课余喜爱口琴。1928年,考入台湾总督府任技士。目睹同胞受日本统治者的欺凌压迫,毅然离职来到上海。
自主创业
当时上海口琴很流行,为学生喜爱的乐器之一,但市场上都是德国、日本口琴,潘金声决心自己制造口琴与。他的想法得到北新书局李志云的赞赏,并集资筹建口琴厂。1931年,租赁上海福煦路1242号(今延安中路1234号)作厂房,定名“中国新乐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李志云任董事长,潘金声任总工程师,负责建厂工作。前期资金不足,既无图纸、设备,又缺乏技术人才,潘金声不前后10余次去西欧、日本考察,回来后自绘图纸,带领六七名技工研制,经过多次失败、挫折,试制成功8孔、10孔小型玩具口琴。
振兴国货
1933年3月,潘金声推出其制造的宝塔牌20孔口琴,这是第一只国产口琴,填补了中国口琴工业的空白。为了提高国产口琴质量,他亲自监督校音,特聘中华口琴会创办人王庆勋、王庆隆兄弟俩及光明口琴会会长鲍明珊为监制人。为开拓产品销路,他将全部产品委托上海商务印书馆经营,从此国产口琴打开了国内外市场,结束了中国人不能制造口琴的历史,打破了德国口琴在中国一统天下的局面,潘金声被誉为“中国口琴之父”。为推销、普及国产口琴,他在中国青年会大礼堂主持召开“潘金声先生第一次口琴表演大会”,领衔表演口琴独奏、重奏等节目。之后又赴新加坡进行演出,扩大中国口琴影响,很快在星岛华侨中形成“口琴热”。他又推出新品21孔、24孔口琴,满足了消费者需要。由于他在国难时期为提倡国货,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作出了贡献,深受社会各界人士之推崇,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题字“国产增光”。
编选乐谱
1936年9月,潘金声以普及口琴,提高国人音乐水准为宗旨,编选了大量口琴乐谱,在《潘金声选曲标准乐谱》内有《春之歌》《乘风破浪》等527首,还出版了《潘金声氏口琴吹奏法》一书,起了辅导和推动作用。
产品改革
上海解放后,他创办华侨口琴厂,致力于口琴产品的改革、制造,设计出音宏、耐吹、轻松的阔度音簧,命名为“潘金声超级口琴”。电台设有潘金声口琴节目,销量广、影响大。上海作家书社出版发行了他编著的《车床齿轮搭换表》《冲床工作法》《金属防蚀及涂料》等书。
人物逝世
1972年8月,潘金声在上海病逝,享年70岁。
个人生活
潘金声的女儿是原陕西省副省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潘蓓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1 16:0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