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孝硕
中国近代磁学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潘孝硕,磁学家。中国近代磁学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与施汝为一起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磁学研究室。对合金、薄膜、非晶态等磁性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培养了大批磁学人才。
个人简介
潘孝硕,1910年10月31日出生于浙江吴兴县。1920年入湖州绉业小学。1924年进湖州的东吴大学第三附属中学。这是一所私立的教会学校,注重自然科学(理科)的教学。1928年夏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1933年夏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进入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任助理员。最初在丁西林领导下参加南京紫金山地磁台的建台和地磁观测工作。1934年我国近代磁学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施汝为从美国回国,受聘到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开展物质磁性研究工作。潘孝硕便被调到施汝为组从事磁学研究工作。从此,便开始在我国进行磁学研究工作。
个人履历
1938年初,潘孝硕赴美留学。在美国著名磁学家F.毕特(Bit-ter)指导下攻读学位。1939年2月获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硕士学位,1943年2月获理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前,曾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工业合作部研究员,哈佛大学水下声实验所研究员,新伦敦美国海军部水下声实验所研究员,从事探测潜艇的声纳装置中有关磁致伸缩超声器件的研究。
1946年回国,先后任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和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50年夏调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南京分部)任研究员,再次与施汝为一起从事并发展了磁学研究工作。1951年底到1952年夏,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土改工作团成员之一,赴广西参加“土改”。而后,随着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合并,迁到北京。在以后的30多年里,他一直从事磁学研究,并在大部分时间里担任磁学研究室的领导,对开展我国磁学和磁性材料的研究、指导大学的磁学教学和磁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研究工作
潘孝硕是我国近代磁学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1937年他和施汝为合作发表的《各向同性铁磁体的磁性》,是潘孝硕在国内的第一篇磁学研究论文。在美国期间,他虽作了基础性的铁-贵金属和铁-稀土金属合金的磁性、磁性合金的磁化机制、铁-镍合金的热处理、有序化和磁性,以及与超声换能器有关的磁致伸缩材料等研究,但他的大部分研究工作是和施汝为共同建设我国第一个从事基础磁学和磁性材料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磁学室的过程中进行的,研究的内容遍及磁学各个领域。研究工作的深入,常常把基础研究和发展材料结合起来,把材料的性能和技术应用、国家建设结合起来。长期的工作使物理研究所磁学室成为一个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研究深入、设备完善、人才辈出的在国内外磁学界颇有影响的单位之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百业待兴,各研究机构的高级研究人员都很少,工矿企业技术力量尤为缺乏。物理研究所磁学组有较强的指导力量,有基本的研究设备,因此,义不容辞地肩负着进行磁学基础研究和支援兄弟单位和工业建设的多重任务。1952年隆冬,施、潘二人带领年轻人分别到国内唯一生产硅钢片的太原钢铁厂和哈尔滨附近生产仪表用永磁材料的阿城电表厂,了解生产中提出的实际磁学问题。他们把样品从厂里带回,在组里成立了铝镍钻永磁合金和热轧硅钢片的磁性两个研究课题。同时还应国家急需,进行了硅钢片国家检验标准方法的制定工作。他们亲自动手,指导年轻人进行实验研究,还接受工厂派人来所实习。这样,一边工作一边购置和建立实验用各种冶炼、热处理、测量、检验等仪器设备,为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铝镍钻研究中发表了多篇论文,解决了生产中的问题;在硅钢的研究中,除论文之外,还制定出我国第一个硅钢片检验标准用装置和方法。他们在同兄弟单位的合作中毫无保留。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的科研人员回忆当时的情景道:施先生亲临太原钢铁厂现场指导,大家很受鼓舞;潘先生建立了用磁转矩仪测定取向度的实验技术,为我院研制冷轧取向硅钢和冷轧取向硅钢薄带起了很大的作用。 1955年后,潘孝硕同施汝为提出开展铁氧体磁性材料及高频磁性和铁磁共振的研究。在1956年制定“十二年发展科学技术远景规划”期间,他参加了关于全国磁学规划的讨论。规划涉及到微波、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中的磁性材料。他还主要执笔起草了物理研究所磁学研究发展的十二年远景规划。规划中对磁学研究在国民经济与学术上的意义和作用、国内外现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中心问题、发展规模和应采取的措施、重要的图书资料设备经费,以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等都作了详细说明。这些规划对我国磁学的迅速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956年后,施汝为担任物理研究所所长后,磁学室的领导工作就主要落到潘孝硕身上。
1958年,潘孝硕再次带领年轻人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电子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了解他们对磁学研究的要求,并陆续开展了电子计算机用的金属磁膜和矩磁铁氧体、雷达技术等需要的微波铁氧体及其物理基础铁磁共振的研究。他还亲自领导和参加了磁膜方面的研究。根据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建立了电子学组和理论组,使磁学室从单一的金属磁学研究单位发展成为一个包括金属和铁氧体在内、研究内容更广泛、力量更雄厚的磁学研究基地。
文化大革命”期间进行科研工作虽很困难,潘孝硕仍坚持阅读美国应用物理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志磁学卷(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等,密切关注着世界磁学发展的动向。在他的倡议下,开展了非晶态磁性材料的研究。他亲自指导研究工作,使“非晶”工作进展很快。他还支持磁泡工作,关心新技术,如穆斯堡尔效应、中子衍射和核磁共振等在磁学研究上的应用。“改革开放”以后,在潘孝硕领导下,逐步建立起多种基本磁测量仪器以及快淬、蒸发、溅射等大型设备,磁学室的研究工作和实验条件取得了新的更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一大批新人成长起来。
培养磁学人才
与研究工作起步同时,潘孝硕会同组内其他高级研究人员共同开了“现代磁学”课,为进研究所不久的年轻学生全面了解磁学学科的内容打好基础。并组织每周一次的磁学讨论会,全组人员轮流在会上作学术报告,内容或是自己的科研工作汇报,或是某一磁学专题。专题内容可以由报告人自己选定,也可以是指定文献的读书报告。通过交流心得体会,活跃了学术气氛,培养了科研人员的钻研进取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各大学物理系纷纷建立磁学专业,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东北人民大学(现在的吉林大学)等,都先后派青年教师到物理研究所磁学组进修,从事科研工作,听课和参加学术报告会。经过一二年回校后,成了第一批创办磁学专业的骨干。他为扩大我国磁学研究和培养专门人才做出了很大贡献,当时与北京大学的合作尤为密切,几位专家都曾去北京大学为高年级学生讲授“铁磁学”课,并指导研究生。在潘孝硕建议下,南京大学把重点放在铁氧体、微波铁氧体及铁磁共振上。后来,南京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设磁学专业。潘孝硕亲自编写铁磁学讲义,还为磁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实验室的筹建、教师的培养、讲课教师的选聘和毕业论文的指导等项工作,逐一安排落实。
1959年前后,一些省建立了科学院分院。由于磁学在计算机、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微波等新技术中都有较重要的应用,一些省选派了年轻科研人员来物理研究所磁学室进修。30年后一位研究员回忆道:我们这批刚出校门踏入社会便走进物理学研究权威机构的年轻人的一个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施先生和潘先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深入群众,问长问短,没有任何架子,很关心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成长。因为我们绝大部分都不是磁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所以他们除了经常给予指导外,还专门安排了指导老师,用专业理论武装我们,除在研究室里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外,还允许我们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听课(就在物理所内)。潘先生虽是研究室主任,但在1959年前,他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和我们在同一个实验室里办公,每天早来晚走,工作非常认真负责。记得有一次为了证实一篇文章中的一些数据,叫我额外做了实验。实验前非常仔细具体地进行了指导和耐心的讲解,实验后又认真地进行了核对,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潘先生平时对任何报告、文章的要求都是一丝不苟,那怕是一个错别字甚至标点符号错误也不放过。这种严谨作风,对我们教育很深,在其后的30多年科研工作中,我一直牢记在心,实践于行动中。
60年代初期,潘孝硕开始在物理研究所招收研究生。在招考时,对考生仔细考察、认真选取;学生入所后,他从选择研究课题、准备实验条件到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掌握实验技术,一步步把他们引上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途径。他审阅论文异常仔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经思考决不作答。这种作风给跟他工作过的几代人留下了极为深刻难忘的印象。
潘孝硕很重视与有关单位的协作和磁学的学术活动。他和国内很多单位如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学技术大学(前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沈阳金属研究所、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兰州大学等都有过长期良好的合作共事关系。他积极参与学会工作和全国性及国际性的磁学会议,推动我国磁学的学术交流,重视学术水平的提高。他和施汝为高瞻远瞩,积极争取选派留学生到国外留学,加快培养人才,支持和推荐研究人员到国外访问和做一段研究工作,学习国外经验;不断邀请外国著名科学家来所访问,请他们讲学或工作,以便更多的人在接触中学到新东西。50年代中,他曾去印度参加学术会议。“改革开放”后,他很想看看国外30多年来科研发展状况,1985年日本邀请他参加快淬会议,因病未能成行。去世前夕,在赴德国探亲之际,还顺便访问了有关磁学的研究所。
潘孝硕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很受父母钟爱,自幼生活无虞,又有良好的家教条件,自然养成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他青年时代正处在国家贫穷落后、民不聊生的境地,内忧外患迭起,个人前途渺茫,在彷徨中走上了一条从事学术研究的道路。只是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得以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专长贡献给国家的科研事业。在以后几十年的日子里,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为人诚恳,作风正派,严于律己,寡于责人,以平等态度待人,受到大家的拥戴。他谦虚谨慎,实事求是,治学严谨,深入实际,处处以身作则。在与人合作中坦诚相见,没有保留,受到大家的尊敬。在创建和发展我国磁学和磁性材料研究事业中,留下了可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为国家培养了几代科研和教学人才。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科学家的形象,潘孝硕不愧为我国磁学界的一代宗师。
个人简历
1910年10月31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
1928—1933年 在中央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3—1938年 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助理员。
1938—1943年 在美国留学。1939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1943—1946年 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业合作部、哈佛大学水下声实验室等处任研究员。
1946—1948年 任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1949—1950年 任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1950—1988年 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名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磁学研究组组长(1954—1958)、磁学研究室主任(1958—1982)。
1970—1983年 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应用磁学学会主任委员。
1988年12月28日 在北京病逝。
主要论著
1 J.W.Shi(施汝为)and S.T.Pan(潘孝硕).各向同性铁磁体的磁性.Chinese J.Phys.,1937,3:27.
2 S .T.Pan.Magnetic test for superstructure in pcrmalloy.Phys.Rev.1939,56:933.
3 F.Bitter,S.T.Panetal.Magnetice s tudies o f solid solution Ⅱcoppe-rivon alloy.Phys.Rev.,1941,60:134.
4 S.T.Pan et al.Ferromagnetic go1d-iron alloy.J.Chem.Phys.1942,10:318.
5 J.R.Clark,S.T.Panetal.Magnetic proprties of Ce-Fea11oy.Phys.Rev.,1943,63:134.
6 A.R.Kaufmann,S.T.Pan et al.Paramagnetic gold-nickel and gold-iron alloys.Rev.Mod.Phys.,1945,17:87.
7 S.T.Pan.铁磁性多晶体的旋转磁化.ChineseJ.Phys.,1951,6:322.
8 施汝为,潘孝硕.永磁铁合金热处理的初步报告.科学通报,1951,2:750.
9 施汝为,潘孝硕等.中国科学院1954年金属研究工作报告会会刊,第五册,24页.
10 潘孝硕,陈慧男.一个钴晶体的各向异磁性.物理学报,1955,11:499.
11 王焕元,潘孝硕等.用磁分析法观察某些Fe-Ni-Al合金的脱溶进程.物理学报,1960,16:214.
12 潘孝硕.磁学十年来的中国科学.物理学(1949—1959),(1962)50.
13 陈一平(潘孝硕、李国栋的笔名).磁学和磁性材料的进展近况.科学通报,1960,530.
14 潘孝硕等.叵姆合金薄膜的各向异性.“第一次全国磁学及磁性材料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国防工业出版社,(内部)1964.
15 潘孝硕.叵姆合金薄膜:交换各向异性.1964年磁学讨论会文集,中国物理学会主编,1966,176:226.
16 H.Q.Guo(郭慧群),S.T.Pan,et al.Fe5Co70Si15B25金属玻璃的磁退火和晶化动力学.J.Magn,Materials,1981,23:156.
17 F-MYang(杨伏明),S-TPan,etal.,Fe-B和Fe-Cr-B非晶合金在强磁场中的磁化强度和磁电阻测量.Highfieldmagnetism,1983,121.
18 郭慧群,潘孝硕等.非晶态(Fe1-xCOx)78Si9.5B12.5合金的磁性和Moss-bauer谱研究.金属学报,1984,20:B205.
19 詹文山,潘孝硕等.Cr,Mo,W对非晶态(Fe,B)基合金磁性的影响.金属学报,1985,21:B199.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3 19:37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个人履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