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仁美,名洪,为明代熊大木所著的《
北宋志传》(《杨家将演义》)中反派角色。是古代文学人物中一个不顾民族大义而挟公报私陷害爱国英雄的奸贼形象。
在杨家将故事中,作者从奸臣误国的角度,塑造了这个潘仁美鲜明的奸贼形象。宋太祖北征太原时,潘仁美曾被杨业标中落马,身被数十余枪。后又随宋太宗北征,再次被佘太君射伤左腿。从此潘、杨构怨。在这一情节中,潘仁美只是个武夫,情格还未显露,只为后来性格发展伏笔。
宋太宗游赏五台山不能尽兴,潘仁美乘机投太宗之好,引诱宋太宗游玩幽州吴天寺,使太宗陷入辽军重围,杨业五子因保驾而亡散,河东三百兵无一生还,幽州亦陷入敌手。这一情节亦仅稍透出潘仁美不顾国家安危,一味迎合宋太宗的性格特点,为其后狰狞面目的大暴露做一铺垫。
辽军北犯,潘仁美统兵征之,不顾民族大义,公报私仇,遂使杨业遇难,这是他奸贼性格的完成。潘仁美带着往日之仇,今日可报的心机,启奏朝廷授杨业父子为先锋,尚未临阵,他便借杨业父子误了军期,不向原因,即要推出辕门,斩首示众。当目的未能达到后,潘仁美支开救应使呼延赞,不顾兵家之讳,拒纳杨业正确的建议,硬迫杨业以远道疲惫之兵,攻击敌锋,并撤
陈家谷口伏兵,致使杨业父子兵败陷入重围。尤其可恨的是,潘仁美在七郎突围乞发救兵时,不仅不发兵相救,反而用酒灌醉七郎,缚于树上,乱箭射之,胸前攒箭七十二支,使杨业绝援丧生。潘仁美并未因此罢休,他为斩草除根,令人追杀六郎,使人把守黄河渡口,不放六郎逃回京师,还诬奏杨业父子造反,要把杨府家小斩尽杀绝。因一箭之仇,潘仁美竟不顾民族大义,使出如此恶计,其丑恶狠毒性格得到全面展示。事发之后,潘仁美又通过女儿潘妃进奏太宗,强自分辨,死硬而不认罪、抗拒寇准断案。直到人证、物证俱全,这才低头不语。寇准断案,是潘仁美性格的补充,他百般狡辨,硬不认罪,则又表现他奸诈的性格。
《杨家府演义》中,潘仁美的女儿当了宋太宗妃子,父女内外狼狈为奸,更激化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但据查《宋史·章怀潘皇后传》,真宗即位前,曾娶潘美第八女为妃,但她早卒于端拱二年,真宗即位后,才追册皇后。由此可见小说所写潘娘娘亦属虚构。潘仁美的结局在二书有所不同:《杨家府演义》中,太宗念潘妃情分,姑免潘仁美一死,杖百之后,贬雷州,尚未出京,八王就设计让六郎杀了他;《北宋志传》仅将他罢职为民,以后再不提起他。
潘仁美是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奸贼形象。他挟昔日一箭之仇,陷害杨业,误国欺君,可谓十恶不赦。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怀念杨业,痛惜英雄未捷身死,便把仇恨集中到潘仁美身上,使其遭人唾骂。由于作者把潘仁美的形象置于民族斗争的背景中而写,这就赋于潘仁美形象以特殊的社会意义,其特点在于:不顾民族大义而陷害爱国英雄。他既有文学史上奸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尤其不同于以卖国求荣而充内奸、明目张胆杀害岳飞的秦桧。潘仁美一直被作为唾骂的对象越来越多地被搬上戏曲舞台,使这个形象脸更白,性格更典型。
潘仁美的原型
潘美为宋朝开国元勋、大宋忠臣,后由于《
杨家将》的广泛流传,潘仁美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奸臣。小说所反映事件是大宋开国历史上的一段真实史实,处于塑造典型人物的需要,杨继业(杨业)成了正面典型,与之相对应的潘仁美(潘美)也就成了反面典型人物。从此潘美背上了奸臣的黑锅。
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曹操。《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是截然不同的。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不能混为一谈,因此也不能把《杨家将》中的潘仁美与历史上的潘美画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