潕水,一作舞水、㵲水,是中国古代
汝水右岸一条支流,源出今河南省方城县东,东流至舞阳县南,至西平县东注入汝水。
河流概况
今流经舞阳县城南的三里河,也就是历史上的潕水,亦称甘江河。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三里河即潕水。俗名干江。由叶县东南境东北流,过县东南流,与淃河合。”《水经·潕水注》记载:“潕水又东北经舞阳县故城南。”这两处记载明确三里河即舞水、干江河(据查史料,干江河即甘江河,也叫乾江河)。
据清乾隆十年(1745年)《舞阳县志》记载:“三里河,即乾江河,来自裕叶(今方城、叶县——作者注)诸山,东北流至卸甲店入境后,塞断河流,改水入澧。一支分东流,大荆山以北之水入焉。又东流为西南三里河,又东流为正南三里河,又微折而北为东南三里河,绕城三面各相去三里,故名。”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舞阳县志》的记载同上。
这段记载说明三里河即甘江河,就是舞水,发源于方城、叶县的山区;甘江河东北流至卸甲店入境后,原河流塞断,改道入澧河。
明正统二年(1437年)《南阳府志》记载:“三里河在县南三里,其源即叶县干江河之支流,东过本县与淃河合。”据此可以推断,在明代及以前,舞水在叶县段就已经叫干江河了。
河流变迁
1986年《舞阳县志》记载:“元至正元年(1341年),甘江河泛滥成灾,于卸甲店凿渠12里,引水入澧河,至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竣工。此后,甘江河下游水患稍息,澧河舞阳段水患增加。”这段记载说明舞水即甘江河由于水患于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开始进行改道,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竣工,历时27年。改道的地点在卸甲店,向北凿渠12里,引甘江河水入澧河。改道入澧的结果是甘江河下游水患得到控制,澧河舞阳段及下游水患增加。
民国二十三年《西平县志》对甘江河改道的记载最为详细:“洪河本名汝河,即《水经》潕水是。发源自方城县(旧曰裕州)东北牛心山及当阳山,名曰贾河(据传汉贾复居此)。东南流经古庄店,折而东经杨楼,又折而东北,流入叶县圪垱店,名曰乾江河(一曰甘江河)。又东北经辛店,流入舞阳县境,经卸甲店东与三里河汇,过城南又东南流,入西平县境此远源也。元末至正间,地方官因甘江河泛滥为灾,乃于卸甲店迤北,凿渠长十二里,引河北流入澧河,使东归颍,是为洪河远源截断之始。迨后新渠淤塞,河复故渎。于是西平、上蔡沿河居民,复遭泛溢昏垫之害。明嘉靖间,西平人王诰,会疏于筑防;清乾隆十五年间,邑人赵永涨、马骥等,复于导干入澧处,用铁轴贯釜,堵塞故渎,并添筑石坝慎固堤防。繇是方城之贾河、叶之甘江河,乃北流入澧,不复与西平洪河汇矣!世称锅跺口(《上蔡县志》云:郭渡口)者此也。锅跺口之东曰老甘江河(即甘江河故渎)大荆山迤北之水入焉。东流为舞阳城西南三里河;三里沟之水,自西北注入,又东为城南三里河,有舞泉焉。微折而北为东南三里河,又东流至马家桥,有八里河来会,又东南入西平境,名曰小洪河。”
《西平县志》详细记载了元、明、清三朝甘江河的三次改道、疏浚工程。元末,舞水改道工程主要是把洪河的“远源”甘江河截断,于卸甲店向北凿一条十二里长渠,引甘江河北流入澧河,把入于西平洪河的甘江河水改向北、再向东归,注入沙河。明代和清代,改道后的新渠淤塞,甘江河恢复故渎,使下游的西平、上蔡沿河居民复遭其害,所以又进行两次疏浚工程。明嘉靖年间,西平人王诰带领民工对甘江河新渠进行疏浚,并加固堤防;清乾隆十五年,西平人赵永涨、马骥等带领民工在甘江河截流处用铁轴贯釜,堵塞故道,并修筑坚固石坝和堤防。甘江河改道和疏浚工程完成后彻底截断了其上源,使之北流入澧河,不再与西平县的洪河相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