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绒是
江苏省丹阳市的地方传统
丝织品之。是以
绒为经,以
丝为纬,用绒机编织,使织物表面构成绒圈或剪切成绒毛的丝织物,可用作服装、帽子和装饰物等。因起源于
福建省漳州市,故名“漳绒”,亦称“
天鹅绒”。2007年南京汉唐织锦艺术研究所申报的天鹅绒织造技艺被列入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天鹅绒织造技艺被录入丹阳市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汉唐织锦研究所所长殷志聪、丹阳春明漳绒厂厂长戴春明成为天鹅绒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简介
漳绒,明清两代最为兴盛。有花漳绒和素漳绒二种。花漳绒是指将部分绒圈按花纹割断成绒毛,使之与未断的线圈联同构成纹样;而素漳绒则其表面全为绒圈。一般漳绒用
蚕丝作原料或作经线,以棉纱作纬线,再以桑蚕丝(或人造丝)起绒圈。织造时,每织四根绒线便织入一根起绒杆(即细铁丝),织到一定长度时即在机上用割刀沿铁丝剖割,即成毛绒。毛绒如何起是依纹样设计。构成织物的纹样有两种形式:一是绒花缎地、即
漳缎;一是绒地缎花,即漳绒。其特点是少有织地,有单、双色,或嵌金银线。
漳绒,明代已有大量生产,是中国传统织物之一。有花、素两类。素漳绒表面全部为绒圈,而花漳绒则将部分绒圈按花纹割断成绒毛,使之与未割的绒圈相间构成花纹。使用桑蚕丝作原料也可用桑蚕丝作经,
棉纱作纬交织的地组织上,以桑蚕丝或人造丝起绒圈。织造时每织四根绒线后织入一根起绒杆(细铁丝),织到一定长度时(约20厘米左右),即在机上用割刀沿铁丝剖割,铁丝脱离织物,则成毛绒。此毛绒根据纹样的设计,就能使纹样清晰地显示在缎面上,并有光泽。构成织物的纹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绒花缎地,即漳缎;一种是绒地缎花,即漳绒。有单色和双色之分,富丽华贵,可做秋冬衣料或高级沙发套、窗帘等。
追溯历史
作为一种传统工艺,漳绒是在元代著名的“丝绵里”剪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明代大量生产,并销往
日本、
葡萄牙、
荷兰、
新加坡等地,尤受日本人喜爱。漳绒逐渐从“织素”发展为“起花”、“割花”。且渐趋完美。
清初,织漳绒者分布于漳州东门外一带,有商人包泳设铺专营。清中叶,上自皇帝、士大夫,下至地方仕绅都用漳绒,并定作贡品。制品有龙袍、宫衣、马褂、帐楣、桌巾等。漳绒在清咸丰以前一直是漳州的贡品,驰名全国,当时“优伶皆用青色倭缎、漳绒等缘衣边间,以为美饰”,“羽毛纱缎,堆光漳绒一衣三费,动需百镪一流(即一两),视布帛如粪土矣。时兴绒织袍,价逾数倍,人争购之”。当时,曾妲为织绒好手。漳绒自明代传到南京后,经加工创新,发展成南京独有的雕花天鹅绒。
太平天国起义,漳绒名师艺工纷纷避乱江浙。清末,政府腐败,漳州的桑林被砍伐开荒,丝料日趋紧缺,老艺人相继亡故,漳绒渐趋衰微。仅余睐仔和曾河二位织绒艺人。1929年(民国18年),漳州为恢复漳绒生产,创办工读学校,聘请名艺师王铭传授织造技术,但宏愿未成,王铭亡故。民国18年(1929年),漳州工读学校曾经聘请一位70岁的老艺人,打算织造漳绒。但是在织机配好后,老艺人未及传艺而遽然逝世,古老的漳绒生产自此在漳州绝迹。
“五口通商”后,舶来丝织品涌入,漳绒价格昂贵,难与竞争。太平天国时期,漳州一位老艺人迁居南京,曾在该地传授织造漳绒的技艺。南京、杭州等地却因漳绒艺人的到来,而获发展。
抗日战争初期,有高开口、王溪文、王玉成等人在漳州花园后组织10人传艺,欲以恢复生产。但质量、风格均较过去为差,销路、成本都受到杭州、南京等地产品的冲击,仅3个月就停产。
据1952年调查,漳绒艺人(包括龙溪步尾、六石等乡)总共不上10人,都已改业,且年龄均在60岁以上,工具也已散失,难以恢复生产。后有关部门派漳州丝纱厂两名干部深入龙溪专区各县专访,获悉南京尚有人会织漳绒。1958年,由漳州丝纱厂派人前往南京、杭州、苏州学习,进行专业培训,南京为漳州送来了机器。于是漳州的“漳绒”重获生机。1961年3月,丝纱厂用漳绒“起花”工艺把董必武为纪念闽南革命题词“君子所履——毛泽东同志所走的路是指引中国革命胜利的路”,织成长170厘米,宽70厘米,浅黄褐色底,黑色绒面的字,是有漳绒以来所未见。后因资金和其他原因而停产。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漳缎被视作“封、资、修”产物,于1966年第四季度起停产;1967年人工漳绒生产亦告停产,使这项具有三百年历史的传统工艺频临绝境。1979年10月,为了抢救即将失传的漳绒生产,并满足国内外的需要,经民主建国会苏州市委员会、市工商联、市丝绸工业公司和沧浪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扶植,在东美巷12号创办了苏州漳绒丝织厂。截至2009年,漳州只有一个街道办的工厂生产漳绒。2008年丹阳市春明漳绒厂申报的天鹅绒,漳绒织造技艺已被江苏省列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汉唐织锦研究所所长殷志聪、丹阳春明漳绒厂厂长戴春明成为天鹅绒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种类
漳绒有花、素两类。素漳绒表面全为绒圈,而花漳绒则是将部分绒圈按花纹切割成绒毛,绒毛与绒圈相间构成花纹。花漳绒分“亮花”和“暗花”两种,花纹图案多清地团龙、团凤、五福捧寿及花鸟、博古等,织地常用凹凸来表现,色彩以黑色、紫酱色、杏黄色、蓝色、棕色为主。漳绒的绒毛或绒圈紧密耸立,色光文雅,织物坚牢耐磨,不易褪色,回力弹性好。
建绒为漳绒的同类品种,以黑色桑蚕丝为原料,其机用一对起绒杆轮换使用。
原料
漳绒原料采用的为22~30茧甲级原丝,也采用蚕丝为经,棉纱为纬交织的“地”。以蚕丝或人造丝起绒圈。经丝和纬丝都先经脱胶或半脱胶、染色,加拈后织造。
织造过程
织造过程大致分为织绒、提花、割绒三部分。
织机也分为送绒车、提花车、织绒车三部分。织造时至少要二人,一人织绒,一人要登上约2米高的提花车上提花,日织1米。其生产过程十分复杂细致:首先用一组圆形钢丝或具有沟槽的扁平金属杆作起绒杆,然后绒经和地经按2∶1排列,地纬与起绒杆的织入比为4∶1或3∶1,即在每织入4纬或3纬后投入一根起绒杆。每嵌织一根起绒杆时,全部绒经或单、双数绒经提起形成绒圈。织物每织10米左右,便从织机上取下放在台板上抽出起绒杆,遂形成耸立平排环圈状的绒圈。花漳绒则是将织好的整匹织物从织机上取下置于台板上,用白粉先在织物表面上印、绘出花纹图案,然后用硬质钢刀将有花纹处的绒圈“刮处”(称为雕花),形成细密浓簇的毛绒花纹,再抽出起绒杆,未刮成的部分仍然保持环圈状,构成均匀紧密的绒圈地纹。绒毛、绒圈相互衬托,构成花地分明的花漳绒。
规格色彩
漳绒的地经线选用生染色桑蚕丝,
不锈钢丝,可按不同需要的绒毛高度来选择所适合的粗细钢丝,但最细不能低于0.5毫米,以免给割绒工艺带来困难。
织物主要规格为:成品幅度72厘米,地经经密43.8根/厘米,绒经经密21.7根/厘米,纬密36根/厘米,重录每平方米2(X)克,46.5姆米,箱号10.94齿/厘米,箱外幅72厘米,箱内幅70厘米,每箱齿穿人6根经线(4根地经、2根绒经),地经为3064根,绒经为1520根,边经64 x 2根。
漳绒为素色织物,色彩以黑色、棕色、紫绛色、墨绿色、深蓝色、杏黄色为主。经线加工工艺与漳缎相同,请参考漳缎的有关内容。
漳绒珍品
菊花纹
绿地折枝菊花纹漳绒,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绿色经、纬线织经四枚斜纹固结地,又用绿色绒经与假织纬交织成绿色绒毛地,以片银为纹纬与绿色纹经织成菱形骨架,骨架内用青、红、黄、白色绒经与假织纬交织成寓“长寿”之意的折枝菊花纹。花纹两排一循环,一排为红色,一排为黄色,上下交错排列,组成四方连续纹饰。此为乾隆年间的漳绒佳品,是做垫子的首选佳料。
如意字纹
月白地蝠磬如意卍字纹暗花漳绒,清,光绪,故宫博物院藏。
蓝色经、纬线织经四枚斜纹固结地,用月白色绒经与假织纬交织成月白色绒圈地和被雕断绒圈的绒毛花。花纹三排一循环,一排为如意云头纹,二排为蝠磬纹,三排为卍字飘带纹。纹饰上下交错排列,寓“福庆如意”、“万福如意”之意。此漳绒构图丰满巧妙,花、地分明,线条流畅,花纹规整,是光绪年间织造的漳绒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