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成二首》是
唐代大诗人
杜甫的创作的一组诗。第一首写对景
怡情,有超然避俗之想。第二首写随时适兴,申前诗未尽之意。
作品原文
漫成二首
其一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
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
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生。
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
其二
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
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
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
近识峨眉老,知予懒是真。
作品注释
其一
野日荒荒白①,春流泯泯清②。渚蒲随地有③,村径逐门成。
只作披衣惯④,常从漉酒生⑤。眼边无俗物⑥,多病也身轻。
(首章,对景怡情,有超然避俗之想。【洪注】荒荒,不甚白。泯泯,不甚清。蒲随地,生意可观,径逐门,往来自如。披衣习惯,言疏放已久,漉酒为生,见醉乡可乐。眼无俗物,得以独适己性矣。)
①江淹诗:“野日烧中昏。”《庄子》:“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②何逊诗:“共见春流。”【朱注】张有《复古编》云:湣,古活字。泯泯,是活活之误。不知泯泯、活活,意象各不侔。
③梁昭明太子诗:“渚蒲变新节。”
④披衣,出《庄子》。
⑤漉酒,本陶潜。据陶诗云:“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已时。”此兼举之,盖欲与渊明同调,不屑与俗客为伍也。
⑥《世说》:嵇、阮、山涛,竹林酣饮。王戎后往,阮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申涵光曰:杜诗善用叠字,如“野日荒荒白”、“宿鹭娟娟净”、“江市戎戎暗”、“山雷淰淰寒”之类,皆非意想所及。
其二
江皋已仲春①,花下复清晨。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②。
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近识峨嵋老③,(【原注】东山隐者。)知余懒是真④。
(次章随时适兴,申前章未尽之意。前章上四句,说花溪外景。此章上四句,说草堂内景。前章披衣漉酒,乐在身闲。此章读书对酒,乐在心得。末云“懒是真”;总不欲与俗物为缘。)。
①《楚辞》:“秣余马兮江皋。”师氏口:皋,缓也。江岸土性缓,故曰江皋。
②刘琨诗:“回头已百万。”看鸟、错应,写出应接不暇之意。朱子《
或问》引为心不在焉之证,亦断章取义耳。
③《水经注》:《
益州记》云:峨嵋山,在南安县界,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峨眉焉。《列仙传》:“陆通者,楚狂接舆也,好养生,游诸名山,在蜀峨嵋山上,世世见之。
④庾信诗:“知余是执珪。”读书难于字过,老年眼钝也。对酒不觉频倾,借酒怡情也。旧注谓难识之字,任其读过,不复考索。视读破万卷者,竟作粗心涉猎之人,岂不枉屈少陵。胡夏客又谓经眼之字,难于轻过,正是从容探讨、善读书处,然于本章大意,亦不相符。
创作背景
黄鹤从旧编在上元二年(761年)。《杜臆》:二诗格调疏散,非经营结构而成,故云漫成。
点评鉴赏
《唐诗镜》:
三、四真极,是寻常道性语,将诗家气味一并去尽,绝近陶。
《唐诗归》:
谭云:真读书人乃尔(“读书”句下)!钟云:古今真懒几人(末句下)。
《杜臆》:
起语与下文全不相应,故云《漫成》。中四句俱写懒态,而三、四更妙。结句谓他人不足知我所以懒之由。
杜诗情事朴率者惟此,自有风味。过是则“鹅鸭宜长数”、“汁拙无衣食”、“老翁难早出”一流语,先已自堕尘上,非但“学之者拙,似之者死”也。杜又有一种门面摊子句,往往取惊俗目。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装名理为腔壳;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摆忠孝为局面:皆此老人品、心术、学问、器量大败缺处。或加以不虞之誉,则紫之夺朱,其来久矣。《七月》、《东山》、《大明》、《小毖》,何尝如此哉!
《茧斋诗谈》:
“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自己画自己出神,可谓力大于身。
《唐诗成法》:
三、四写无心疏懒,正得妙处。朱晦翁极赏之。诗果佳,宋调亦何妨?不佳,虽唐调亦可笑也。
“难字过”,正见懒趣;五柳先生不求甚解,意亦犹是。诗似启宋调。
《杜诗镜铨》:
刘须溪云:偶然语,偶然道之,自见天趣。一片忘机意思(“仰面”二句下)。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