漪汾桥
山西省太原市境内的桥梁
漪汾桥是太原市北部地区一条桥梁。是太原首座对称双七拱吊桥。
建设历程
穿太原全城而过的汾河,六十年来见证了龙城桥梁发展的历史,从解放时的“一桥飞跨”发展到了今天的“九桥辉映”。(漪汾桥为从北向南数的市区第4桥)
从1949年算起,太原市汾河桥梁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迎泽大桥的建设。迎泽大桥是新中国建立后在汾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 (在此之前的1943年7月,当时占领太原的日伪政府曾在汾河上建了一座70孔钢筋混凝土小桥,俗称“洋灰桥”)。这座桥全长480.5米,宽15.4米,全桥29孔28个桥墩,为钢筋水泥重力式桥墩,现浇钢筋水泥悬臂式板梁,桥上装有波浪式的栏杆,这座桥在当时是全国最长的公路桥,因而赢得了“华北第一桥”的美誉。大桥于1953年1月1日开工,1954年1月1日举行了通车和命名典礼。此后,迎泽大桥就成了太原市的标志和一处靓丽的景观。它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壮士展开长长的两臂,日夜承担着千千万万行人和车辆的负重,为太原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二阶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这段时间内,太原相继建造了胜利桥、南内环桥和柴村桥。1970年,胜利桥建成。1988年,南内环桥建成。1992年,漪汾桥、柴村桥建成。连同迎泽大桥,这五座桥构成了太原汾河大桥基本框架,形成了太原人记忆中的“老五桥”。
第三阶段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开始快速向南延伸,“老五桥”对太原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在此情况下,太原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新建汾河大桥。2001年,太原实施南移战略的标志性建筑——连接长风大街的长风大桥建成,长风桥主桥长569.8米,宽52.5米。超过了迎泽大桥主桥511米的长度和50米的宽度,成为新的“第一桥”。如今已成为太原长风商务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太原对原有五桥全部进行了拓宽改造,“老五桥”脱胎换骨。
2008年4月25日太原汾河主干道上第七桥——南中环桥开工建设,这座主线全长2608米的大桥也是龙城第一座高标准互通立交桥。
2008年6月26日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在太原传递,这一天开工建设的太原汾河第八桥——祥云桥也因此得名。新建的南中环桥和祥云桥,承接了龙城太原新地标的功能。南中环桥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雁,祥云桥像一支高擎的火炬。
2013年3月,太原汾河上的第九桥——北中环桥开工建设,同年12月29日建成通车。
历史沧桑六十载,汾河从上兰村老龙头蓬勃而出山谷,养育了太原。如今,一座一座的大桥飞跨而过,也会让太原更加繁荣。
诞生
1992年11月漪汾桥建成通车,全长653.788米,宽22.5米。从建成之日起,美丽的漪汾桥就开始承受“桥面狭窄”的责难。
但不可否认,它的建成注定会为桥西的发展带来发展的良机。不仅将加强这一区域对河西的连接,也必将带动河西的大力发展,时至今日,漪汾桥西已在桥东的推动之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
改造建设
建设漪汾桥这样一座太原市标志性的大型桥梁,从开工到2008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所用时间仅仅是10个月多一点,中间还有冬季、雨季…… 。
旧桥拆除:无可借鉴的经验
2008年5月20日漪汾桥改造工程正式开工,除了保留原有的7对拱圈外,其余部分全部拆除。保留拱圈,一是质量没问题,二是可以节约5000万元。钱,省下了,但工程的施工难度却增大了。类似于漪汾桥这样只保留拱圈、其余部分全部拆除的工程,在国内还从来没有出现过,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
漪汾桥旧桥,桥面所有的承重都落在这7对拱圈上。在拆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为保证拆桥安全,施工方科学论证、反复研究,周密制定方案,精心组织施工。他们在桥面下支起了100多座千斤顶,让整个桥面均匀受力,以逐渐减轻拱圈的承重力。对于数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桥面,他们仔细测量,划分为一个个大小、重量都相等的方块进行切割。每拆除一对拱圈范围内的某块混凝土,相应地也要在其它拱圈控制范围内拆除同一位置的混凝土块。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拆除过程中,拱圈会发生变形,这种变形必须控制在毫米级以内,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拱圈就会坍塌。而7对拱圈是连接在一起的,只要一处出问题,其余的都会发生连锁反应,在瞬间倒塌…… 经过三个月的精细施工,漪汾桥旧桥被顺利拆除。期间,拱圈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漪汾桥改造工程的第一个难点被攻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2 18:47
目录
概述
建设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