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
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是2007年12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内容简介
《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主要内容:毫无疑问,话剧的“黄金时代”,主要是由职业化演剧支撑着的,或者说是职业化演剧铸就了话剧的“黄金时代”。但职业化演剧的历史比“黄金时代”却要长得多,文明戏只是一种草创性的尝试,比较成熟的职业化演剧还得从“中旅”1934年初在南京首演《梅萝香》算起。
经过两年多大剧场合法演出的磨练,到1937年,话剧界已经普遍认识到,演剧职业化是话剧正规化、市民化的必由之路,因而发动了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演剧职业化”运动。它是职业化演剧的历史展开方式,经过了萌芽、破土、生长、分化、成熟、衰退、变异等各个阶段,其中蕴含着中国话剧的几乎全部发展奥秘。
说清了新兴“演剧职业化”运动,我认为也就基本说清了“黄金时代”的来龙去脉,找到了话剧之为话剧的内在依据和外部原因。离开了演剧职业化这个大前提,抗战后期话剧创作的彻底市民化和舞台艺术的蓬勃发展,都将变得不可思议、无法解释。
六十多年前,中国话剧沿着职业化的道路实现了正常化,今天,当我们重新思索这段令人感慨万端的历史的时候,同样是为了寻找话剧恢复正常的途径。
它被绑在政治的战车上实在是太久了。回到常识上来,回到常理上来,这也许有助于我们找回信心,走出困境,再造辉煌。
目录
“演剧职业化”运动铸就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代序)
第一篇 中国话剧现代性的生成机制
一 话剧现代性的生成机制及其历史过程
二 演剧职业化与剧团社会化
三 走向市场,走向市民与走向自我的对立统一
第二篇 上演税与剧作家的职业化
一 从民间约定到政府立法
二 职业剧作家的诞生
三 “商业化”的危险
第三篇 中国话剧的市民身份及其自我认同
一 市民意识与国家观念
二 文明戏的两难选择
三 爱美剧对“民众”的寻找
四 左翼戏剧大转向
五 后剧联时期市民戏剧路线的确立
第四篇 国家人格化:话剧创作的歧途
一 “剧本荒”与国家化的夹缠
二 双重身份的尴尬
三 两种爱国主义的冲突
第五篇 重返市民社会,建设市民戏剧
一 抗战后期话剧市场的形成
二 主流作家的回归
三 市民戏剧对抗政治国家
四 市民作家——曹禺和夏衍
五 市民戏剧是现代“人的戏剧”
第六篇 话剧舞台艺术的整体化
一 1935:整体化的起点
二 整体化与中国化
三 职业化同“业余习气”的斗争
四 创作的有机性和表演的整体感
第七篇 导演风格化与话剧舞台艺术的中国化
一 导演制的建立与导演艺术的风格化
二 世俗化:海派导演的中国化道路
三 本土情调:大后方导演的中国化追求
第八篇 表演艺术:形神的仳离与化合
一 演技与生活的张力及中国化问题的提出
二 话剧动作的提炼与戏曲动作的化用
三 中国化的典范——石挥
四 中国化是一个有机整体
第九篇 舞台美术的成熟与变异
一 从技术积累到艺术创造
二 写实主义的成熟和“风格化”实验
三 “走出现实主义的尝试”与声色元素的膨胀
第十篇 “中国现实主义演剧体系”与斯坦尼的影响
一 中国接受斯坦尼体系是为了建设现代“人的戏剧”
二 斯坦尼体系中国化需要本土创作的支撑
三 斯坦尼体系对话剧舞台艺术的全面整合
第十一篇 国民党的话剧政策与话剧理念
一 剧团注册和剧人登记
二 剧本审查与演出监督
三 高额捐税,寓禁于征
第十二篇 国民党的话剧政策对话剧现代化进程的严重损伤
一 经济压迫,生存艰难
二 经营失范,演剧变质
三 职业道德失守,内部管理混乱
四 “市侩作风”愈演愈烈,艺术水准急剧下滑
后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7 12:53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