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姑草(Sagina japonica (Sw.) Ohwi)是石竹科漆姑草属一年生小草本植物。茎丛生,稍铺散,叶片线形,顶端急尖,无毛;花小,单生枝端,花梗细,边缘膜质,花种子小,肾形,微扁;花期3~5月,果期5~6月。
在中国云南昭通大山包黑劲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发现有分布,曾被当地人错误地命名为
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 L.),然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于2004年8月在大山包进行植被调查时,未见“飞机草”的分布。且大山包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气候寒冷,不适于飞机草的生存。钟兴耀对大山包当地居民认为的“飞机草”进行追踪调查,采到了有花和有果的标本。经过鉴定,大山包的“飞机草”的真实植物名为石竹科的漆姑草。
漆姑草是石竹科漆姑草属一年生小草本植物。高5~20厘米,上部被稀疏腺柔毛。茎丛生,稍铺散。
叶片线形,长5~20毫米,宽0.8~1.5毫米,顶端急尖,无毛。花小形,单生枝端;
花梗细,长1~2厘米,被稀疏短柔毛;
萼片5,卵状椭圆形,长约2毫米,顶端尖或钝,外面疏生短腺柔毛,边缘膜质;
花瓣5,狭卵形,稍短于萼片,白色,顶端圆钝,全缘;
雄蕊5,短于花瓣;子房卵圆形,
花柱5,线形。蒴果卵圆形,微长于宿存萼,5瓣裂;种子小,圆肾形,微扁,褐色,表面具尖瘤状凸起。花期3~5月,果期5~6月。
漆姑草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南、华北、西北(陕西、甘肃)、华东、华中和西南以及台湾等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日本、印度、尼泊尔等国家也有分布。漆姑草生于海拔1200~2900米间河岸沙质地,擦荒地或路旁草地。
花期3~5月,果期5~6月。疏松地生长相对较高;板实地则较矮,株型较小。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耐踏性。在空旷地及郁闭度为80%以上的生境下均能生长良好;在营养期耐萌极强,繁殖期相对较差。经观察,于3月初返绿,开始萌发新叶,至12月停止生长,12月后部分叶渐黄干枯,心叶保持绿色可越冬;在生境较好的地方,四季常青。对土壤和温度的要求不高,适于阴潮环境。在壤土、纯林下腐殖质土、黄土、石灰土中均能正常生长。
通过自播繁殖。漆姑草的种子量大,易于萌发,自然繁殖十分顺利,在比较空旷的湿地能很快形成密集的草地群落;但在多年生物种繁茂的天然草地或灌丛中,漆姑草则缺乏竞争力。漆姑草宜采用播种繁殖,但也可以移栽种植,播种时间一年四季均可。播种前,将事先灌足水的地整平,然后将种子和细泥土掺合均匀地撒在地表上;或将种子直接混入水中,均匀泼洒,并保持土壤湿润即可。因漆姑草较矮小,较高植株的杂草容易生长,故播种前,应深翻或推迟播种,待杂草种子出苗铲除后,再播。种子用量为1年1平方米所收草种撒播约50平方米地块。若移栽种植,可将其铲成2~5厘米厚的草皮,切成方块后栽种,早春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
漆姑草全草入药,味苦,性甘,有消肿散结解毒止痒的功能,用于漆疮、痈疽、呕血、咯血、淋巴结核、慢性鼻炎、副鼻窦炎、痛肿、擦病、毒蛇咬伤、虫牙、小儿乳积、跌打内伤、白血病等症。内服用量为干草25~50克;外用鲜草较好,捣烂或取汁擦患处。针对白血病,可用鲜漆姑草150克,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用。
漆姑草嫩时可作猪词料。其常年贴地生长,像极了自然生的苔藓类植物,这种简单的搭配会营造出安静,和谐的氛围,协调的颜色,也会产生一种近乎单一色调的效果,而且只需要进行稍微地维护就能美化环境,增添色彩。
漆姑草具有作为草坪植物的很多优良特性;株型矮,不用修剪,成片生长密集,不择土壤,可连片成草皮,较耐旱,耐踩,恢复力较强,繁殖容易,种植方便。种子可自然衍播,形成草坪后可自然更新,其白色小花,可作为观赏型草坪,具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