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属的植物叶无柄,成两列互生于茎上,
覆瓦状排列,每个叶片深裂而分为背腹两部份,在上面的裂片称背裂片,浮在水面上,长圆形或卵状,中部略内凹,上面密被瘤状突起,绿色,肉质,基部肥厚,下表面隆起,形成空腔,叫共生腔,腔内寄生着能固氮的
鱼腥藻;腹裂片近似贝壳状,膜质,覆瓦状紧密排列,透明,无色,或近基部处呈粉红色,略增厚,沉于水下,主要起浮载作用,若植物体处于直立生长状态,则腹裂片向背裂片形态转化,具有和背裂片同样的光合作用功能,叶片内的花青素会由于外界温度的影响,会由绿色变为红色或黄色。
形态特征
根状茎细弱,有明显直立或呈之字形的主干,易折断,绿色,有原始
管状中柱,侧枝腋生或腋外生,呈羽状分枝,或假二歧分枝,通常横卧漂浮于水面,或在水浅时或植株生长密集的情况下,则呈莲座状生长,茎则挺立向上,可高出水面3-5厘米。
孢子果有大小两种,多为双生,少为4个簇生于茎的下面分枝处;
大孢子果体积远比小孢子果小,位于小孢子果下面,幼小时被
孢子叶所包被,长圆锥形,外面被果壁包裹着,内藏一个大孢子,顶部有帽状物覆盖,成熟时帽脱落,露出被一圈纤毛围着的漏斗状开口,精子经由开口进入受精,漏斗状开口下面的
孢子囊体上,围着3-9个无色海绵状所谓浮膘的附属物,浮载着整个孢子囊体漂浮水上等待受精,以及受精后
孢子体幼苗阶段的发育;小孢子果体积是
大孢子果的4-6倍,呈球形或桃状,顶部有喙状突起,外壁薄而透明,内含多数
小孢子囊,小孢子囊球形,有长柄,每个小孢子囊内有64个小孢子,分别着生在5-8个无色透明的泡胶块上,泡胶块表面有因种类不同而有各种形状的附属物,这些附属物帮助泡胶块固定于大孢子囊体上,便于精子进入
大孢子囊进行受精;大小
孢子均为圆形,三裂缝。
染色体基数x=22。
地理分布
属模式: Azolla filiculoides Lam., 原产于智利南部,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及欧洲。其他各洲也引种放养。本属可划分为下面2个亚属。
下级分类
三膘满江红亚属 Subgen. Azolla
九膘满江红亚属 Subgen. Rhizosperma (Meyen) Y. X. Lin
检索表
1大孢子囊外面有9个浮膘,泡胶块上仅有少数单一或不规则分枝的丝状毛,侧枝明显腋生,其数目与茎叶的相等。满江红
1大孢子囊外面有3个浮膘,泡胶块上有锚状毛,侧枝腋外生,其数目比茎叶片数目少。
细叶满江红物种介绍
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Roxb.) Nakai
1a. 满江红(原变种)var. imbricata
小型漂浮植物。植物体呈卵形或三角状,根状茎细长横走,侧枝腋生,假二歧分枝,向下生须根。叶小如芝麻,互生,无柄,覆瓦状排列成两行,叶片深裂分为背裂片和腹裂片两部份,背裂片长圆形或卵形,肉质,绿色,但在秋后常变为紫红色,边缘无色透明,上表面密被乳状瘤突,下表面中部略凹陷,基部肥厚形成共生腔;腹裂片贝壳状,无色透明,多少饰有淡紫红色,斜沉水中。孢子果双生于分枝处,大孢子果体积小,长卵形,顶部喙状,内藏一个大孢子囊,大孢子囊只产一个大孢子,大孢子囊有9个浮膘,分上下两排附生在孢子囊体上,上部3个较大,下部6个较小;小孢子果体积远较大,球圆形或桃形,顶端有短喙,果壁薄而透明,内含多数具长柄的小孢子囊,每个小孢子囊内有64个小孢子,分别埋藏在5-8块无色海绵状的泡胶块上,泡胶块上有丝状毛。
广布于长江流域和南北各省区。生于水田和静水沟塘中。朝鲜、日本也有。
本植物体和蓝藻共生,是优良的绿肥,又是很好的饲料,还可药用,能发汗,利尿,祛风湿,治顽癣。
1b.
多果满江红(变种)var. prolifera
本变种主要区别于原变种在于植物体到了秋末时候大量结大小孢子果(比例达到1:1),在冬季植物体大都死亡,来年只靠大小孢子果繁殖。
产山东(郯城)和河南(桐柏)。生水田和池塘中。
1c.
常绿满江红(变种)var. sempervirens
本变种区别于原变种仅在于植物体终年保持常绿,不受季节温度变化而改变颜色,腹裂片不饰有紫红色。
产福建、广东、广西。生于水田和沟塘中。越南也有分布。
细叶满江红Azolla filiculoidesLam.
本种与我国常见的满江红不同在于植株粗壮,侧枝腋外生出,侧枝数目比茎叶的少,当生境的水减少变干或植株过于密集拥挤时,植物体会由平卧变为直立状态生长,腹裂片功能也向背裂片功能转化。大孢子囊外壁只有3个浮膘,小孢子囊内的泡胶块上有无分隔的锚状毛,极易与上种区别。
本种原产于美洲,现已扩散到全世界。我国70年代引进放养和推广利用,现也几乎遍布全国各地的水田。本种植株比常见的满江红粗大,耐寒,能大量结孢子果和容易进行有性繁殖,不仅被引种放养和利用,而在有些地方已归化成为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