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
出自《史记·大宛列传》的地区
“滇越”最早出现于《史记·大宛列传》中。汉武帝曾派使者从蜀地(四川)出发、寻找民间通往印度的商道,在寻找民间商道途中使者被野蛮部落阻拦无法前行,但听说了一个被称为“滇越”的“乘象国”。这个事件被司马迁按照汉朝使臣的报告记录在《史记》中:“…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
“滇”的含义
“滇(diān)”是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的一个种族名称。滇人所生活的国家被称作“滇国”(今云南东部),滇国境内最大的湖泊被称作“滇池”(今云南昆明)。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滇王者,其众数万人”。明确了“滇”是一个种族、一个部族,“滇国”、“滇池”均由“滇”这个种族扩展开。
“越”的含义
“越”的本义:《说文·辵部》:“越,逾也。从辵,戉声。”依“声兼义”的造字法则,“越”本义应为:(行军活动中)(后卒)走动超过(前卒)。
后来,“越”有多种释义,可以用作动词、名词、副词、助词等。
“越”用作动词时,指超过、超出,或指超过某个范围的行为、超过某个地区的远方。如:超越、越过、越冬、越级、越轨、越权、越境、越位、越狱、 越俎代庖等。
“越”用作名词时,义为“迁移到主体社会活动区域之外的人群”。主要用作两种指称:一是特指商周时期的越国人;二是泛指历代因生存问题而迁移离开“中原社区”之外的族群,比如,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所有族群,因种类繁多而泛称为“百越”,包括今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湖北东南部、湖南东部、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越南北部等;再如,滇越。
“滇越”的含义
“滇越”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其中记载了汉朝使者出滇国寻找通往印度的商路,因昆明夷的阻拦使者无法继续向前的事。即“昆明之属无君长,善盗寇,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曰滇越。”大概意思是:昆明夷之类的种族没有君长,善于抢劫偷盗,劫掠汉朝使者,使者终究没能通过。出使滇国的使者从那里了解到滇国以西千里的地方有个善骑大象的国度,名叫“滇越”。
“滇”的意思肯定是滇国或滇人,如果“越”是动词,“滇越”的意思就是“超过滇国的远方”,如果“越”是名词,“滇越”的意思就是“汉朝南方、滇国以外的民族”。也就是说,“滇越”或指一个地区,或指一个民族。
《史记·大宛列传》中已经明确了“滇越”是在滇国(今滇池周边)以西一千多里的地方,根据云南高原当时的山路交通状况推测,滇国以西一千多里在澜沧江与怒江之间。那时候,这个区域是以“勐掌”为首的傣族联盟国家;“滇越”应该就是指这个傣族联盟国家。而傣语的“勐”意为“地方、国家”,“掌”意为“象”,“勐掌”即“象地、象邦、象国”,与司马迁所说的“乘象国”之意相差不大。
公元前109年,汉朝征服滇国后,围剿滇国以西的“昆明”、“嶲”等部族,进入洱海以西的傣族联盟国家、与傣族先民有了直接的接触。以“勐掌”为首的傣族联盟国家由77个邦国组成,“勐掌”君王是所有邦国的共主,其它君王称“勐掌”君王为“ài lóng”(意为“老大哥”),汉朝将“ài lóng”音译为“哀牢”,这个傣族联盟国家也因此翻译成“哀牢国”。此后,“滇越”这一称呼不再出现于任何史籍。
与“百越”的关系
秦相吕不韦(前292~前235)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也就是说:“扬州、汉水以南地区是‘百越’之地。”周时的”扬州“相当于今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地界,”汉水“即”汉江“、与长江在今武汉交汇。
西汉贾谊(前200~前168)的《过秦论》载:“(秦国)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也就是说:“秦国向南攻取“百越”之地,并以此设立桂林郡和象郡。”秦国的“桂林郡”大致相当于今广西东北半边,“象郡”大致相当于今广西西南半边。
东汉班固(32~92)的《汉书·地理志》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说:“从交趾郡(越南北)到会稽郡(江苏南、浙江北)的七八千里之间,为‘百越’之地,各种‘越’杂错而居、分属不同的种族与部落。”
通过典籍记载可知,云南高原西部的“滇越”与长江下游及其以南的“百越”毫不相干,中间有无数山川阻隔,从有史记载以来就没有发生过交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1 14:22
目录
概述
“滇”的含义
“越”的含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