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为流传于红河北岸的四大腔被誉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它作为彝汉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晶。有着固定的程式与鲜明的特征,是一种层次较高的民间音乐艺术。
沙攸腔
“沙攸腔”原称“建水腔”或“坝子腔”。主要流传于建水,坝区。其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因为建水盛产红薯(方言叫“沙攸”)而得名。更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生活在建水的彝汉两族人民常将自己戏称为“憨沙攸”表示忠厚老实,并把自己说的话叫做“沙攸话”,自己唱的曲子称为“沙攸腔”。
沙攸腔全曲由拘腔、四六句、正曲、落腔、白话五个主要部分组成。“拘”是相互说客气话的意思。“拘腔”就是相互谦让的腔调。唱词即兴成分较多,语言生动活泼,接近口语。“四六句”的唱词由七字句和四字句组成,内容在句拘腔的基础上由口语转入借物比兴,来赞扬对方的声色容貌,逐步深化谦让含意。然后进入正式演唱内容—正曲。“正曲”是大曲子的核心部分。内容广泛各种复杂的情绪都可以在唱词种体现。“落腔”是用适当的比喻提示唱词内容的转换并作为正曲向白话过渡的内容因此唱词较少。“白话”是“沙攸腔”的尾声部分,也是演唱时间最长,最受欢迎的腔调。唱词风趣幽默,歌手在演唱时随心所欲,信口编唱。随不同场合变换。
四腔
“四腔“源于建水。石屏、通海等地交界的山区。其名称的来历,源于曲子本身。
在“四腔”的曲调中,演唱者唱完四个乐句后又从第一个乐句的音调开始,依字变化演唱其他内容。因此演唱者把它集中的叫做“四句转板”,简称“四腔”
五三腔
“五三腔”源于曲江河两岸山区。关于“五三腔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曲江河北岸河南岸有前五山河后五山之称,居住在当地的尼苏人,把自己称为“五山人”,把演唱的曲子叫做“五山腔”
二、在“五山腔”的曲体结构中,从拘腔到落腔部分中,各用五种不同额音调演唱,白话部分中用三个乐句来表达一个意思,也就是“唱了五种腔口,歀了三板白话”于是称为“五三腔”。
海菜腔
“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曲子”,“倒搬桨“源于石屏县,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流传于建水、开远、通海、等地。《海菜腔》是彝族劳动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的。
表演场地
滇南四大腔中沙攸腔表演最好的地方,是红河州建水县临安镇北正街诸葛庙内的
金临安茶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