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榄
山榄科刺榄属植物
滇刺榄(学名:Xantolis stenosepala (Hu) P. Royen)是山榄科、刺榄属植物。常绿乔木,高6-15米,有乳汁;小枝有棱角。叶互生,疏散,薄革质,披针形至矩圆形,长5-18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上面稍光亮,侧脉15-17对;叶柄被绒毛。花数朵簇生叶腋,有时单生,5数;萼二面被毛;花冠裂片披针形,长6.5毫米;花丝基部有2束长毛,药隔尖而凸,退化雄蕊卵状披针形,顶端尾状长尖,缘毛甚密。果核果状,近卵形,长约1.5厘米,黄色,被锈色绢毛或柔毛,宿存花柱细长。花果期全年。
形态特征
植株
乔木,高6-15(2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具棱,被灰色或浅黄褐色绒毛或近无毛。
叶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7-15(18)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被灰色短柔毛或几无毛,上面绿色,具光泽,下面淡绿色,中脉在上面明显,下面凸起,侧脉15-17对,成40-55度上升,弧形,和第三次脉在上面明显,下面凸起;叶柄长8-18毫米,上面具宽沟,被灰色绒毛或近无毛。
花单生或几朵簇生叶腋,花梗长6-10毫米,被灰色绢毛;花萼裂片5,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6毫米,宽1.5-3毫米,外面被灰色绢毛,里面被锈色绢毛;花冠白色,冠管短,裂片5,披针形,长约6.5毫米,宽约2毫米;能育雄蕊5,长3-5毫米,花丝钻形,长1-2毫米,基部两侧各具一簇长柔毛,花药箭形,长2-3毫米,药隔延长,内向开裂;退化雄蕊5,披针形,长约4毫米,先端渐尖而呈芒状,沿边缘密被柔毛;子房卵球形,径1-2毫米,密被锈色柔毛,5室,每室具一基生胚珠,花柱长10-12毫米,基部被长柔毛,上部无毛,柱头不明显。
果绿转褐色,长圆状卵形,长3-4厘米,宽1.7-2.2(3)厘米,被锈色绢毛或短柔毛,果皮坚硬,先端具长达15毫米的宿存花柱,基部具宿萼。
种子
种子通常1枚,稀2或3枚,椭圆形,两端近圆形,两侧压扁,长约2-2.5厘米,宽约1.2厘米,种皮褐色,具光泽,疤痕狭长圆形。花果期全年。
分布范围
滇刺榄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生长环境
滇刺榄生于海拔1150-1770米的林中、村落附近或矮草地上。具有适度的耐旱性,主要生长在潮湿的热带生物群落中。
栽培繁殖
可采用播种或插条,种子需要分层才能更好地发芽。基本条件包括排水良好的土壤、适度的光照和温暖,以及高湿度。关键步骤包括种子收集、切割、分层、生根激素处理、种植和在移植前保持水分。
水分:每2-3周需要深层浇水,使土壤干燥。它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以防止根腐病,生长周期受水分水平的影响比受降雨模式的影响更大。
施肥:在生长季节用均衡营养肥料给滇刺榄施肥,以促进根和叶子的发育。谨慎使用高氮肥料以促进茁壮成长,尤其是在早春。每两周一次的季度强度施用是理想的,在较冷的月份可以减少频率。好处包括提高活力和开花潜力。避免过度施肥,防止根部灼伤;观察叶子寻找线索。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饲喂,冬季较轻。使用稀释良好的溶液并均匀分布,以防止营养物质堆积。
修剪:滇刺榄以其独特的叶子和适中的生长速度而闻名,需要特定的修剪技术才能获得最佳健康状态。在初冬至冬末修剪滇刺榄,以促进茁壮成长和形状。专注于去除枯死或患病的树枝,并疏散过度拥挤的区域以改善空气流通。定期修剪可以提高植物的美感,并促进更旺盛的开花。为获得最佳效果,请使用干净、锋利的工具来防止疾病传播。
主要变种
短柱滇刺榄(Xantolis stenosepala (Hu) P. Royen var. brevistylis C. Y. Wu):与原变种(滇刺榄)的区别在于:花萼裂片卵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花柱较短,长4-7毫米,基部无毛;花瓣长圆形,长约5毫米,宽约2.5毫米。果近无毛。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生于海拔1150米的沟底密林中。
主要价值
滇刺榄的果实可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易危(VU)。
致危因子:生境退化或丧失。
参考资料
滇刺榄 Xantolis stenosepal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滇刺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4:5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