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河,
秦淮河的南源,发源于溧水县的东
庐山,过
石臼湖,由南向北,在达练岗入境,流经秦村、青圩、黄桥、铺头、杨树湾、北庄六个行政村,在北庄向北流入秦淮河。在本镇境内的流长10.6公里。为大片农田的排灌及工业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溧水河,秦淮河的南源,发源于溧水县的东庐山,过石臼湖,由南向北,在达练岗入境,、青圩、黄桥、铺头、杨树湾、北庄六个行政村,在北庄向北流入秦淮河。在本镇境内的流长10.6公里。为大片农田的排灌及工业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溧水河,秦淮河水系是秦淮河上游的南源,从中山水库到秦淮河全长 65 公 里,流域面积 464.82 平方公里,来自溧水区东南10公里的东庐山,起于一、三干河(其中一干河在溧水区西北接纳天生桥河(胭脂河)),两河在江宁区禄口镇汇合,自南向北,接纳横溪河,在朱公村接纳二干河,在庞家接纳南河,止于江宁区西北村的河段,经溧水县城和江宁的铜山、禄口、秣陵、龙都等地,与句容河在西北村汇合。今名为溧水河,是秦淮河的主要支流之一。
位于秦淮河上游南源东庐山的天生桥至乌刹桥段支线的中段,为秦淮河第一干流。该河从铜山镇曹村曹家沟入口河道开始,流向西北,经王家渡、高家渡、孙家渡、小魏庄、王家圩至达令港与三干河汇合,是历史上沟通城乡货运的主要航道。境内河道长6.5公里,河面宽130-150米,河底高程为4.2米,宽64.8米;河堤顶高为13-14米,顶宽3-4米;控制面积达10平方公里。铜山镇流境内是地势平坦的五圩地区。一干河是该圩区1.4万余亩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解放后,几经地方政府组织力量对河床进行疏浚拓宽,对河堤进行加高、加固,增强了抗洪防涝能力,1998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它却安然无恙。
民国时期称秦淮第三干河,是秦淮河上游另一条支线。原河道从铜山镇东南的溧水县石湫乡方家村入境,蜿蜒流过铜山境域,北达达令港入一干河。1970年冬经铜山人民公社组织力量进行人工开凿改道,原从南入境河道向北流经石岗桥,改道后向西经过东杨家山、西杨家山、窑墩,再折北经门郎头,穿越石埝村中部;通至达令港与一干河会合。改道工程于1973年竣工,改道全长7.05公里。河面宽130-160米,河底高程4.7米,底宽50米;河堤顶高12-13米,顶宽3-4米;控制面积15平方公里。新河道建成后,原旧河道东部小圩并入五圩,连成整体,缩短了防洪线路,增强了防洪能力。新河道西部农田则多为起伏岗地。新河道仍保持了原北部的航运通道,并增强蓄水、泄洪能力,提高了排灌能力。
天生桥河,秦淮河支流。在溧水县西部。是县内唯一沟通两大水系的河道,主要 功能是对秦淮河防洪和供水进行调节。古名胭脂河。明初辟高阳河(句容南河),起于句容市郭庄镇唐家庄龙德河,自东向西流经郭庄镇甲山坝、江宁区龙都街道,在溧水河汇合句容河的西北村上游200M处汇入溧水河。句容境内7.40公里,江宁境内2.5公里。为漕运通道,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崇山侯李新劈石开河,岭留巨石凿孔,因势成桥,河以桥名。永乐后渐废。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浚治复通。后因失修湮塞。1966年凿石拓胭脂河上的天生桥河,南起石臼湖,向北北端在沙河桥接一干河,经洪兰埠、天生桥、沙河口通溧水河;南端在陈家村入石臼湖,使石臼湖与秦淮河复通。长15.3公里,宽20~85米,流域面积95.9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