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有身热不扬、身重痠痛、胸部痞闷、面色淡黄、苔腻、脉濡。其特点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史多留连於气分,有湿重於热和热重於湿的不同。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以入营入血,发生痉厥、便血等变证。多见於肠伤寒、副伤寒一类疾病。
湿温又名湿瘟。其名出《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湿温是因湿热疫疠之邪,经口鼻而入,蕴结
中焦,阻滞气机,湿热熏蒸弥漫而成。以持续发热,脘痞腹胀,苔腻脉缓,神情淡漠,玫瑰疹或白倍,左胁下痞块,
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2.初起身热不扬,头身疼痛,体温呈阶梯形上升,高热持续3~4周,汗出而热不解(呈稽留热),或午后热甚(呈弛张热),常伴有纳呆,恶心,胸闷,腹胀不适,困重嗜睡,便溏或便秘,或有重听、耳聋、
谵语等症。
4.白细胞总数及
中性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骨髓、尿、粪培养可获伤寒、
副伤寒杆菌。肥达氏反应。凝集素≥1:80以上,H凝集素≥1:160,且逐步上升。
3.流注:有温热毒邪侵犯而见痈肿等原发性病灶,白细胞总数及
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无相对缓脉、玫瑰疹等。
6.暑温:急起高热,头痛,
颈项强直,喷射状呕吐,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无相对缓脉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