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依托于
东北师范大学,于2002年经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建设。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有:湿地生态和管理研究,景观生态设计与植被恢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研究,生态系统变化过程模拟与监测。
简介
实验室共有在职科研人员39人,其中教授13人(9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5人,讲师和工程师7人,其它工作人员4人。实验室现有湿地科学、
自然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4个博士授予权学科点。现任实验室主任盛连喜教授。
实验室现承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松嫩平原洪水资源利用与湿地生态环境管理的研究”等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热胁迫环境下鱼类HSPs的作用机理和生态效应研究”等5项;教育部重点项目“泥炭沼泽大气-植物-泥炭界面有机碳通量与转化过程研究”等4项,吉林省科技发展重大项目:“吉林省湿地保护技术研究”等3项。
全球环境基金项目3项,以及一些应用开发项目,经费总数约100万元。近年来,实验室研究成果显著,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出版了《
中国湿地植被》、《生态工程学》、《吉林植被》、《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规范》、《环境科学导论》等专著和教材9部,发表论文40余篇。
实验室以教育部高校湿地研究中心为纽带,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开展合作交流。此外,还与国际湿地科学家协会、
国际泥炭学会、
国际鹤类基金会、GEF(全球环境基金会)、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IMCG(国际沼泽保护组织)等建立密切的联系。
研究任务
生态系统变化模拟与监测方向
利用遥感数据监测区域生态格局的变化,研究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建立区域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开展生态模拟研究。
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
●东北地区湿地与植被动态监测技术体系标准化研究。
●湿地和植被数据库建设。
●森林植被全球变化响应研究。
植物修复技术研究方向
主要围绕吉林西部草地湿地的退化、河流的污染开展植物修复研究,筛选高效修复性植物,研究生态工程技术。
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
● 典型退化草地的修复。
● 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的增强技术研究。
● 受损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技术研究
● 污染河流的近岸修复技术
景观生态设计与植被恢复技术方向
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结构进行景观生态设计。从景观尺度上完善生态工程技术,实现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最佳耦合。以区域生态规划推进湿地保护。
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
● 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区划。
实验室介绍
中心实验室
办公地点位于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总面积为 4000平方米,办公条件优越,已经实现办公现代化。其中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已经建成了面向全校的局域网络,添置了完整的图形 / 图象输入、处理与输出设备,具备了完成相关内容研究所需要的设备和软件要求。
地表过程模拟实验室
通过室内塑造的实体模型的运行,观测和模拟
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生态过程,将自然界中多要素影响下的自然过程简单化和模式化,揭示湿地内部和其相关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规律,为湿地保护和创建、植被恢复工程提供基础参数。主要实验内容包括湿地养分迁移和转化过程、污染物滞留、降解和清除的生物化学机制;湿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贡献与全球变化。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植被恢复的基质结构。
环境演化与古生态实验室
利用湿地沉积物——泥炭和腐泥,提取环境演化信息,包括孢粉分析、植物化石鉴定、
生物标志物、有孔虫、
重金属元素等,用
C14测年确定沉积物年龄,通过生物地层信息综合,以高分辨率反映第四纪以来相关区域气候和环境演化过程,分析气候和植被变化的驱动机制,为未来全球变化预测提供历史参照。东北区第四纪环境演变;
同位素年代学;湿地古植被与古生态学;泥炭和腐泥的
有机地球化学。湿地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功能:湿地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食品安全为目标的育苗基质生产工艺等,
泥炭腐植酸工业利用产品的研发。
植物修复技术实验室
以生物化学理论指导,针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受污染构件,如水体、土壤与空气等,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污染物。人工模拟不同植物在不同生境中对不同污染物的净化功能,筛选理想的净化植物种。主要包括利用植物固定或修复
重金属污染土壤、利用植物净化水体和空气、利用植物清除
放射性核素和利用植物及其
根际微生物共存体系净化环境中
有机污染物等方面。用于清除油污、农药残留物和剩余养分的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沙化、碱化土地的植物修复技术;土壤严重侵蚀区的植被恢复等。
常规分析实验室
以土壤、植物、水和湿地沉积物作为主要测试分析对象,主要进行常规的理化分析,包括
土壤含水量、容重、养分和微量元素含量、有机质、腐殖质及其衍生物等;水质分析;植物的有机化学组成、养分吸收、化学污染物吸收和释放规律等。湿地沉积物粒度分析、有机地球化学组成、沉积物年代测试等。恢复湿地的污染物清除机制、植物修复的生物化学、湿地和植被演化过程等。
野外试验站
地点:吉林龙湾自然保护区(吉林省辉南县金川镇)
主要职能
研究水土流失、人类干扰对湿地生态结构的影响,研究泥炭沼泽湿地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追溯湿地生态系统 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实施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技术。
主要工作:水土流失和坡面过程观测;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监测;山地次生林演替过程长期观测;植被恢复工程效益监测;湿地和森林恢复实验。
在实验站完成的课题
2. 吉林省湿地功能区划及主要湿地保护恢复的研究;
3. 湿地水环境与水动力过程研究 ;
4. 泥炭沼泽大气-植物--泥炭界面系统中有机碳通量与转化研究 ;
5. 近13Ka来陆气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全球变化;
6. 泥炭纪录的全新世
东亚季风突然变化事件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