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
景观(wetland landscape)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
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
淡水、半咸水或咸水
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景观。
特征
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这一定义包含狭义湿地的
区域,有利于将狭义湿地及附近的水体、陆地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保护和管理。 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采用狭义定义。
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于1979年在“美国的湿地深水栖息地的分类”一文中,重新给湿地作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 (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
优势种 (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 (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二十多个类型,这个定义被许多
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
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水对
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湿地土壤通常被称为湿土或
水成土(Hydric Soil)。
公约
《国际湿地公约》
湿地景观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广义定义。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
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
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
平原到
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
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负责推动湿地保护和执行工作。截至2009年11月,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达37处。其实中国独特的湿地何止37处,许多湿地因为养在深闺无人识,至今仍无人问津。 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即:
森林、
海洋、
湿地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
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
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
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
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是陆地、流水、静水、河口、和海洋系统中各种沼生、湿生区域的总称。
景观利用
近几年来,湿地
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在
旅游规划中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湿地概述
湿地是指不论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的一类生态资源。湿地按性质一般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滩涂、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泛洪平原、珊瑚礁、河口三角洲、红树林、低潮时水位小于6米的浅海。人工湿地包括:水库、池塘、稻田等。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湿地旅游规划项目研究案例来更多的了解湿地
景观设计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沙湖生态旅游区上市募股旅游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沙湖生态旅游区旅游规划项目是沙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给券商及证监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涉及三个新建项目组团,投资总额2.4亿人民币,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中心项目组组织了项目创意、游憩方式设计、投资分析、工程造价、投资银行业务等方面的专家,夜以继日,协同攻坚,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高效高质地完成了编制工作,现已上报到证监会。
湿地旅游规划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模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它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每一因素的改变,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破坏,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湿地生态系统。另外,湿地生态系统同其它任何生态系统相比,初级生产力较高。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规划生物资源和生物效益。
价值
保护和建设
湿地景观的价值有哪些?下面是郑州兰贵设计列出来的保护和建设湿地景观的价值。
1.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较高,是生物演替的温床和遗传基因的仓库。许多自然湿地不但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存场所,也为多种珍惜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为水禽提供了必须的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同时自然湿地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得许多野生生物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生存和繁衍。因此,湿地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
2.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许多湿地地区是地势低洼地带,与河流相连,所以是天然的调节洪水的理想场所;湿地被围困或淤积后,这些功能会大受损失。据科学家研究,1998年洪水的特点是“低洪量、高水位、大危害”,流量虽然没有1954年的洪水流量大,但造成的结果却远比1954年的大,其原因除森林资源遭到大量的破坏、水利工程设施不足外,湿地被大量围垦侵占和功能急剧退化是最直接的原因。
3.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过多。据科学家研究,在过去100 年的10个气温最高年份中,有9个集中在1990—2001年的这12年中,这期间正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包括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最严重的时期。科学家研究,湿地固定了陆地生物圈35%的炭素,总量为770亿吨,是温带森林的5倍,单位面积的红树林沼泽湿地固定的炭是热带雨林的10倍。《湿地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还特别强调了湿地对调节区域气候的重大作用,湿地的水分蒸发和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具有明显作用。
4.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污染的功能,许多自然湿地生长的湿地植物、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把人类排入湖泊、河流等湿地的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甚至有益的物质,如某些可以导致人类致癌的重金属和化工原料等,能被湿地吸收和转化,使湿地水体得到净化。当然,湿地净化水质必须在其自然承载能力之内,一旦湿地遭到严重破坏,就会丧失自我修复能力。我国许多自然湿地污染严重现象就是由于过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
5.提供丰富的动植物食品资源和丰富的工业原料及能量来源:湿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水源充沛、肥力和养分充足,有利于水生动植物和水禽等野生生物生长,使得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且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可持续提供直接使食用或用作加工原料的各种动植物产品,同时,湿地还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包括食盐、天然碱、石膏等多种工业原料,以及磞等多种稀有金属矿藏。
6.为人类提供了聚集场所、娱乐场所、科研和教育场所:长期以来,由于湿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一直是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发祥地。
案例解析
——盘锦打造湿地品牌
2011年9月8日晚,一场以生态为核心,以湿地为载体的大型演出《大美盘锦风生水起》在湿地之都盘锦上演。这也是盘锦正式打造世界湿地休闲之都的进军号角。为期一周的第四届中国·盘锦国际湿地旅游周也将正式拉开帷幕。中国湿地摄影展、旅游周大型巡游等异彩纷呈的活动将扮靓整个盘锦,让这座城市更加光芒四射。这届旅游周活动将继续凸显“国字号”盛会的高品位和大气派,进一步塑造盘锦的旅游形象,提高盘锦知名度,提升盘锦全面开放的新高度,促进盘锦的经济发展。
凸显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龙头地位
国务院41号文件出台,旅游业已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至关重要。盘锦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中注重以旅游业发展拉动服务业,完善一二产业的结构,取得了辉煌成果。通过举办旅游周活动、多种手段营销等扩大城市影响力。旅游周期间,诸多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盛世盘锦”大型狂欢巡游活动,“盘锦国际湿地摄影作品展”, “炫舞世界风”闭幕式以及旅游商品展、传统的美食节都将使旅游周格外生辉。
用湿地撰写生态乐章,用生态描绘城市美景
连续三届举办的中国·盘锦国际湿地旅游周将“湿地之都”——盘锦推向了世界,向世人全方位展示了盘锦的宜居、宜游、宜商,展示了一个具有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滨海新城。 盘锦滨海湿地面积达3149平方公里,占整个城市总面积的80%,被称为“世界重要湿地”、“中国最美湿地”,是名副其实的“湿地之都”。盘锦苇田面积达8万公顷,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最集中连片的芦苇沼泽湿地。总面积120万亩的辽宁双台子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坐落其中,里面栖息着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鸟类260多种,是世界上植被类型保护完好的最大芦苇沼泽地、百鸟栖息的乐园,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是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 依托湿地、红海滩、温泉、大海及区位和交通的优势,盘锦将建设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中心、辽宁省第三大购物中心、区域性的生态居住中心。盘锦旅游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河的蓝,碱滩的红,芦苇的绿,石油的黑,水稻的黄,加上由它们演绎出来的景观、历史、文化,在养育了盘锦139万人民的同时,为世人奉上了一座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旅游搭台生态为媒,盘锦河蟹拉动经济发展
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发展河蟹经济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以建设“中国河蟹第一市”为目标,以“盘锦河蟹”为品牌,努力把盘锦市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独具特色的河蟹养殖基地和河蟹优良品种繁育基地。2009年,中国渔协授予盘锦市“中国河蟹第一市”荣誉称号。 2011年,全市河蟹养殖面积已落实l50万亩,预计年末产量可达4.8万吨,可占全国9%、全省92%,产值可突破18亿元,占全国河蟹产值8%、全省91%,可实现利税7.2亿元。 每举办一届旅游周活动,都助推了盘锦城市的升级,经济的发展、产业的集聚,其后效应得到了充分显现。在这样重大、盛大活动的推动下,向海发展、全面转型的战略理念更加坚决,脚步更加有力!
创新机制提升理念,打造温泉产业发展新格局
盘锦是世界重要湿地和中国最美湿地,湿地面积3149平方公里,占全市区域面积的80%,是闻名遐迩的“湿地之都”。盘锦湿地温泉温度在40℃到70℃之间的水储存量为80亿立方米,水质优良,含有锶、偏硅酸等矿物质,达到优质矿泉水标准。大量的温泉资源,为盘锦打造湿地温泉城和红海滩温泉小镇提供了强力支撑。 推进温泉项目建设,温泉品牌已具雏形。国内外温泉知名品牌相继落户盘锦,从引进品牌,到打造品牌、创立品牌,盘锦市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温泉品牌优势,全面扩大和提升盘锦温泉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北方最具吸引力的温泉度假中心。 百名海外游客、百名港澳台游客“走进盘锦湿地” “让世界深呼吸,我们准备好了”。这是盘锦利用各种契机向世界发出的邀请。在第四届中国·盘锦国际湿地旅游周上,来自国内外30家重点组团社总经理、百名海外游客、百名港澳台游客将“走进盘锦湿地”,与这座最美的湿地城市零距离接触,感受地球绿肺的魅力。 美景逢盛世,美酒敬亲人。盘锦将热情张开怀抱迎接八方盛客。
开发利用初探
湿地是指不论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的一类生态资源,湿地按性质一般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滩涂、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泛洪平原、珊瑚礁、河口三角洲、红树林、低潮时水位小于6米的浅海。人工湿地包括水库、池塘、稻田等,湿地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模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它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每一因素的改变,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破坏,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湿地生态系统。另外,湿地生态系统同其它任何生态系统相比,初级生产力较高。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物效益。
红地毯是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内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之一,它是由一簇簇高20厘米左右、学名翅碱蓬的野生植物“织成”的。翅碱蓬在当地被叫做黄须菜,一般生长在近海滩涂,尤以黄河入海口最为集中。因为它耐涝、耐碱,开红花、结红果,通体红色,所以,它刚好适应黄河口这种盐碱化的土壤特征,从而也让黄河口的这种土壤盐碱化得以改善。每到夏秋时节,红彤彤的黄须菜给就给黄河入海口的大地披上了艳丽的红装,极目远望,像火海、似朝霞,分外迷人。这样的开发利用就得到了黄河口景观和生态的和谐共存。
有着红地毯之称的黄须菜不光好看,而且嫩时可以食用,成熟后的种子则是濒危物种白鹭、黑嘴鸥等的主要食物之一,所以,黄须菜的茁壮生长吸引不少野生鸟类成群队对来此栖息繁衍,全球数量仅7000只左右的黑嘴鸥,在黄河三角洲就有1200多只。原来,黄河三角洲还有着“鸟类的国际机场”的美称,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和繁殖地。近年来,河口湿地水面面积的增加,环境生态的恢复,为丹顶鹤、白鹳、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等许多水禽提供了理想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