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湿(spleen damp)分为寒湿和湿热。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口腻纳呆,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而湿热蕴脾是指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中黏腻,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皮肤发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疗温中健脾、化湿和胃或清热祛湿为原则。
病因
分为外感和内伤,由于脾失健运,饮食不化,水湿郁内,痰浊内生。外感暑湿及湿热之邪,或饮食肥甘厚腻,饮酒喜辣,或自体脾胃虚弱。
常见疾病
常见于中医泄泻、痞满、脾疳、口疮、黄疸、慢脾风、水肿、腰痛、腹痛等病症,属于西医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黄疸性肝炎。
检查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检查,结合症状及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1.脾虚
脾虚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2.脾阳
虚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又称脾虚寒证。
治疗原则
健脾利水、祛湿降浊。寒湿辅以温化寒湿为主,湿热内蕴以清热通降,芳香化湿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