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抗日根据地
1944年中央制定巩固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发展华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1944年,根据抗日战争形势,中央制定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华中抗日根据地,发展华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就是组织八路军南下支队深入敌后,建立湘鄂赣抗日根据地。
建立
1944年11月,以中国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主力组建的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以下简称八路军南下支队),在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首道率领下,从延安出发,一路南下,于1945年3月23日抵达湖南省平江县沙铺里。
部队入湘后,经报中央批准,取消了原番号,改名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下属的6个大队改为6个支队。
3月26日,部队通过策反县警察局长,占领平江县城。当晚,司令部和政治部就驻扎在县城东郊天岳书院。27日早晨,部队在县城街头公开张贴《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部布告》,阐明“本军奉命援湘,消灭万恶敌人”的目的,发出号召:“愿我三湘子弟,一致义愤填胸,起来保乡卫国,充当抗日英雄……”
3月28日,部队在县城景福坪召开全县民众大会,成立平江县抗日民主政府,恢复了中共平江县委。
不久后,由于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夹击,八路军南下支队撤离平江县城,分散在岳阳、临湘、平江、通城、崇阳之间的地区内,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
为了深入湘中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南下支队决定派队伍进驻湘阴敌后地区。4月2日,熟悉湘阴情况的杨宗胜、吴光远率领南下支队第六支队,穿过敌人防守空隙,到达湘阴。第六支队虽号称一个支队,实际只有两个连的兵力,而驻湘阴的日军则有三个联队4000多人,兵力占据优势。通过对敌人营垒中的各派势力及代表人物逐个分析,第六支队最后成功策反了湘阴县日伪县长兼保安司令左钦彝。在左钦彝配合下,第六支队留在湘阴地区艰苦战斗了5个多月,成功开辟了以白鹤洞为中心的湘阴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军进行了数十次战斗,屡战屡胜,成为威震湘东的一支抗日劲旅,队伍日益发展壮大。
5月,湘鄂赣临时区委、行政公署和军区成立。王震任军区司令员,王首道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张体学任军区副司令员,聂洪钧任行署主任。至此,长江以南、赣北彭泽以西、湘北岳阳以北广大地区除公路、铁路及少数孤立据点外,大部获得解放。
7月上旬,根据中央指示,八路军南下支队主力继续向南进军,第六支队则留在湘阴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南下支队南进后,根据中央指示,湘鄂赣临时区委和军区改为鄂南地委和鄂南军分区,湘鄂赣行政公署改为第七专署,统归中共鄂豫皖湘赣区委领导,继续进行抗日武装斗争。
胜利
8月初,八路军南下支队主力抵达湘潭盐埠,与中共湖南省工委书记周里会合,决定将一支分队留在湘中,开展抗日工作,主力继续南下。
9月,主力部队进入湖南与广东两省交界的五岭山脉,准备与坚守广东的东江纵队会师,共建华南抗日根据地。后因国内局势变化,决定放弃这一计划,北返中原,于9月20日从临湘撤出湖南。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4 10:10
目录
概述
建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