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时期,根据地包括赣江以西、
株萍铁路和袁水以南、
粤汉铁路以东、大余以北的湘赣两省25个县、2.8万平方公里土地、100万基本苏区人口,与赣东北、湘鄂赣等根据地互为掎角,有力地拱卫了
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战争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丰富发展了红色政权建设理论和红军的战略战术。在中共湘赣省委成立后,根据地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在根据地内,深入进行土地革命,普遍彻底地分配土地,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农业生产上,出台了兴修水利、奖励开荒等一系列政策;在工业生产上,建立了造纸、木材、樟脑等20余个小型工矿企业;在商业上,创办了消费合作社,改善军民生活;在财政金融领域,设立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成立造币厂;此外,还兴办了文化、教育、体育、卫生、邮电等事业。在军事上,湘赣红军根据敌强我弱的特点,在战略上强调实行积极防御的游击战和带有游击战性质的运动战,以灵活手段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在战术上,坚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出没无常,虚张声势,声东击西,出敌不意,阳此阴彼,利用时机”等一系列原则,为红军战略战术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湘赣革命根据地在军事上直接配合了中央苏区和
中央红军。湘赣革命根据地从诞生伊始,就是拱卫中央苏区的战略左翼和西部屏障,湘赣红军除保卫本根据地外,其重要的战略任务就是辅助和配合中央红军作战。中央苏区的前四次反“围剿”,主战场都在苏区的西部,与湘赣革命根据地仅一江之隔。第一次反“围剿”期间,湘赣红军广泛开展游击战斗,使参加“围剿”的国民党军第19路军等部未能如期到达战场。第二次反“围剿”期间,湘赣红军以主力北出破袭国民党军交通要道,并接应由广西转战而来的红7军,为红军主力集结和迟滞国民党军行动,争取了宝贵时间。第三次反“围剿”期间,湘赣革命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7个师6万人的兵力,保证了中央苏区反“围剿”的胜利。第四次反“围剿”期间,湘赣革命根据地又牵制了国民党军12个师10万人兵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六军团奉命先行突围西征,调动了湘桂两省的国民党军,打乱了其围追堵截红军的战略部署,减轻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压力。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湘赣边界的坚持斗争,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支点之一。1936年8月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后,湘赣革命根据地留下了5个独立团和各县游击队共5000人枪,在
谭余保、
彭辉明、
刘培善等人领导下坚持斗争,吸引了敌人大量兵力,掩护和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并保存和锻炼了大批骨干,起到了支援全国革命的作用。1937年11月,历经
三年游击战争淬炼的
湘赣边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1营,由此开启新的革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