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峪古堡,又称“蜂窝城”,位于山西省晋城市
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处于沁水、阳城、泽州三县的交界处,是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里,建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
历史沿革
湘峪村早在元末明初便作为自然村落已经存在,当时的居民孙氏家族为了躲避朝代更替之际的兵荒马乱而移居至此。到了明朝末年,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社会动荡。村内居民为了自保,便将村落改建成易守难攻的堡垒形式。
东岳庙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后世历经多次重修和改建。东岳庙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都作为村小学的校舍所在地,2010年,东岳庙完成了修缮工作。
湘峪古堡是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里,建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
“双插花”院落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
20世纪60年代,南花园被拆除。
2013年,湘峪古堡被国家文物局选取为“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在中央资金支持下,当地修缮了古堡内官宅、帅府、延秀院、天绘图院等重要院落。
建筑格局
湘峪古堡位于晋城市沁水县,古堡沿河而建,千余米长的城墙将村落包裹得严严实实,城墙与城内房屋上的拱形窗孔密密麻麻,犹如蜂窝,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为“蜂窝城”。村中历史建筑区域东西长约280米,北宽约150米,南宽约100米,总占地面积约3.2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6800平方米。湘峪古堡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末堡寨式村落。湘峪村由村内的三个居住性堡寨和外围的四个防御性兵寨组成,村内的三个堡寨分别为现存的大寨、东寨,以及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的南花园。村外的兵寨分别为岳城山的东寨、可乐山的南寨、老马岭的北寨和虎山的西寨。这样的格局是受到明朝军事防御制度的影响所建。
湘峪古堡古街巷保持了旧貌,使得古村的肌理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整个村落的路网呈鱼骨式,即以东西走向的两条横街为主干道,南北走向的多条纵巷沿主街分布。这种布局形式也是山西省的古村落普遍采用的。湘峪古堡的院落形式基本分为“四大八小”和“簸箕院”两类。其中“四大八小”形式在山西省晋东南的古村落中较普遍,是由正房、东西厢房、倒座和八个耳房共同组成的建筑组合形式;而“簸箕院”则是由正房、厢房和耳房围合而成,由于没有倒座,整个院落形式像簸箕,故而得名。古堡内保存着3条明代的排放雨水的涵洞。遇上暴雨形成洪水时,这些涵洞就成了堡内的泄洪渠。如果遇到战乱,这些涵洞就是村民们的逃生通道。如此的建造工艺,在明代同期都首屈一指,体现了当时民间防御工事的独特之处。
湘峪古堡西侧现存东岳庙和土地山神庙,东侧现存东佛堂、张公庙、岳城庙,南侧现存文昌阁、白龙庙。古堡内现存下佛堂、关老爷阁。其中东岳庙、土地山神庙、白龙庙等经过重修,香火旺盛。
主要建筑
大寨
大寨面积最大,是湘峪村现存历史建筑最多的堡寨。堡寨外围建有壮观的堡墙,周长约762米,分东南西北四段。堡墙上设有藏兵洞,平时可屯粮,战时可藏兵,堡墙中间设堡门。
十大宅院
十大宅院是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以宅院群中的主巷为中轴线,大宅、三宅、五宅、七宅、九宅位于东侧,二宅、四宅、六宅、八宅、十宅位于西侧。东侧的单数宅院门前大多有高大的牌楼,应为官宅;西侧的双数宅院单体建筑相对讲究,院的主人为富商。“十大宅院”古建筑群保存至今的还有七处,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十宅院和九宅院。十大宅院古建筑群中较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当属三宅院,三宅院的核心建筑是第二进院落“四部首司”院。该院因其门上有“四部首司”字样的匾额得名,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坐北朝南,轴线上各建筑布局严谨,体现了官宅建筑的严肃气质,其正房为五层三开间,高约25米,雄伟壮观且保存完好,是村中现存最高的古建筑。在山西的古村落中,这种高层的建筑一般被称为“看家楼”,起着瞭望防御的作用。楼上每层窗上部都有精美的垂花砖雕,每层的花式各不相同。
城门与藏兵洞
湘峪古堡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共有东西南三座城门。门额上刻有“宸薰”二字的是南门,南门内是一座较小的瓮城。瓮城东西两侧的通道上,均设置了坚固厚重的门,一旦南门被来犯之敌攻破,就关闭两道侧门。守城士兵就会用滚木、石块、弓箭等器具攻击敌人,起到“瓮中捉鳖”的效果。在古堡城墙的内墙上,布满了一排排整齐的砖砌窑洞,是当年用来防御的藏兵洞。每座藏兵洞都设置有拱形窗孔,可直面城外。众多窗孔在南城墙外侧一字排开,形成居高临下之势,成为瞭望敌情和用于防御的坚固工事。西城墙是古城的制高点,古城周长约760米,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100至150米,分内外2城,内城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最大的特色就是街街相连,院院相通。
三都堂
三都堂是孙鼎相旧居,门首镶有“文武衡鉴”牌匾。甬道夹墙之间建有一座门楼,门匾正反面分别镶刻着“司空”和“宗伯”。甬道尽头,是向南开的“三都堂”正门,“四部首司”的木制匾额悬挂在门首。“三都堂”内是一座五层高楼,一至四层朝南开三窗,第四层东西各开一窗,第五层朝南敞开三间,东、西、北皆开一窗,既便于瞭望,又便于防御。整座楼以条石为基础,青砖砌墙,硬山楼顶,覆以黑瓦,巍峨耸立,坚固结实。楼房约25米高,又称为“了望楼”,又叫“看家楼”,其军事功能明显。站在最高处可以了望到对面的烽火台,又能及时观察到远处的敌情,既是官宅,又是堡垒,被称为中国北方保存最好的明代高层民居建筑。
古堡街道
古堡街道为“三横九纵”的棋盘式街巷格局,是中国北方明代最完整“社区型”古堡展现。城内的街巷为三街九巷格局,东西为街,南北为巷,街巷互联。街道两旁,是一家挨一家紧排着的院落。城中的院落可以相互贯通,无不贯穿着战用结合的思想。一些街巷有意修出一定的弧度甚至连续出现两个直角拐弯。这也是为抵御突入城内的侵略者而设计的,能使进攻者紧贴墙壁,更好地隐蔽自己。
“双插花”院落
“双插花”院落从外观上打破传统,从形制上标新立异:五开间的正房,因不同的高度而被划分为三部分,中央两开间为正房楼,高三层,右侧两开间、左侧一开间。正房楼共四层,形成中间低、两侧高,且两端并不对称的奇特外观,外形不仅与欧洲中世纪的教堂相似,也与中国古代两端插花的官帽相似。
公共建筑
东岳庙整个建筑依地势而建,分为上中下三院,南北总长约70米。土地山神庙毗邻东岳庙,为土地庙和山神庙合建而成,占地约100平方米,面阔三间,悬山顶。
历史文化
村落名称历史
湘峪古名相谷,后人因为村落山环水绕、环境优美,便将“相谷”两个字加上了“山水”,成了“湘峪”。至于村落何时更名,由于缺乏明确的史料记载,尚有不同说法。根据薛林平先生等人所著的《湘峪古村》一书中的分析,村中发现的明万历年间的墓碑上,仍称村落为相谷,而在清康熙年间版本的《沁水县志》内,村落的名称已经改为湘峪。可见,村名的变更应该是发生在明清时期。
文物价值
在战火连绵的明末及之后的硝烟岁月中,湘峪古堡与遍布于晋南、晋东南的其他民用堡寨一起,穿插在军事要塞之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层防御作用。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湘峪古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
交通信息
自驾: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自湘峪古堡,路程约55.9千米,用时约5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