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湖阳《打〈水浒〉”》,实际上是一种既是武术又是
舞蹈,集健身和娱乐功能于一身的民间表演形式。
该项目作为民间表演形式之初,上场表演人员均须依照章回小说《水浒传》中人物化妆登场表演,故取名《打〈水浒〉》,后逐渐减化为头扎头巾、身穿球衣裤、脚蹬虎头靴表演,但人们仍可以从表演者所持枪、刀、戟、铲等兵械中分辨出
林冲、
关胜、
吕方、鲁达等人物形象。
《打〈水浒〉》参演人员众多,包括打杂人员在内,一般都在60人以上,有的超过100人,这就要视村庄大小而定。上场表演人员必须是20到30岁之间的男性,因为表演中所用兵器均是铁制真品,具有危险性,而且需要力量。
表演形式一般分徒手单练、徒手对练、徒手连场练、徒手众场练和器械单练、器械对练、器械连场练、器械众场练。所用兵械有长枪、刀、
长棍、戟、叉、
板凳、划桨、九节鞭、三节棍、拐子等。
《打〈水浒〉》在湖阳地区以
集体表演形式出现是在元末明初施耐庵的章回小说《水浒传》问世不久,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而要追溯其源头,当在两晋时期大量战乱难民南迁湖阳地区定居的时候,至今则更已有1600年上下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