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豆豉制作技艺,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传统技艺,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简介
湖口豆豉是以优质纯黑豆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它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以其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和“味美香幽、香而不腻,肉松皮酥,入口即化,久煮不烂,久储不霉”之独特风味称具于市,屡获市、省、国家级多项殊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地(级)新闻煤体不断宣传报导,八六年六月“人民日报”海外版还发表了《湖口豆豉——中华一绝》的专题赞誉文章等影响力,而驰名中外。
历史渊源
据《湖口县志》记载,湖口豆豉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相传,有一丐娘,携儿带女来鄱阳湖口沿岸乞讨,其时当地农民均种乌豆养生糊口,丐娘挨户讨豆为饭,其儿女久食为厌,便瞒娘倒入篓中,并采野外黄荆枝叶遮之,醇香日溢。试食之,酥而鲜甜,香而不腻。其后逢初一、十五将其奉给寺庙供道人斋餐佐料,香客食之,无不赞绝。问何味,答曰:“豆嗜!”这也是豆鼓俗称豆嗜的原因。
此后,湖口石钟山佛堂为扬斋客菜肴特味,令住持仿其法并加以改进,长年制作,扩至供家户佐餐调味。明朝万历年间,正名为“豆豉”,之后,豆豉制作地逐渐传至当地各家各户。
清光绪廿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瑞洲(今高安市)皮匠卢太祥全家逃荒至湖口流泗桥开设一家皮匠店,得知湖口当地人嗜食豆豉,乡村农户都自制自食,而城里却无一豆豉作坊,便顿兴开办豆豉作坊之念。一九O二年他把做皮革生意赚积的钱在湖口县城大中路繁华地段买了两间店面,又把店后的房子改造成豆豉作坊,从事豆豉生产和销售。民国廿年(一九三一年),其长子卢茂生与堂弟卢泰生为继承祖传技艺,开设了《卢茂生号》豆豉酱坊,制作豆豉、豆酱、酱油,并把其产品打上《石钟山》的标识。从此,湖口“石钟山”牌豆豉开始扬名。
一九三九年六月《卢茂生号》豆豉店坊遭日军飞机炸毁,卢茂生只得携家眷逃离湖口,店里员工也各奔东西。抗战胜利后卢茂生告别人世,其堂弟卢泰生于一九四五年九月返湖口,重操旧业,招募了以前店工晏大巴为首的十几个人,以自己的名字作店号,称为“卢泰生号”。至一九四七年,其豆豉年产销量达到2000担,湖口豆豉的销售已扩至邻近各省市和长江中下游各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湖口特产。
基本内容
湖口豆豉选料考究,必须是湖口当地或周边沿滨湖一带无污染源区域种植的直径为6~8mm的中颗粒、豆粒均匀饱满、圆润光滑、乌黑发亮的黑豆;工艺严细,一定要经认真筛选、去杂、清洗、蒸豆、发酵等十几道工序并用秘方调料发酵制作而成。故其始终保持其特色品味,产销久盛不衰且与年俱增。
基本特征
产品特点:湖口豆豉集历史传统工艺之精华,选用当地鄱阳湖滨所产优质乌豆为原料,以现代酿造技术精工细作而成,因其采用传统发酵,调料封缸,故不仅有天然的香、酥、醇、鲜之原汁原味。
功效特点:具有人体所必需的十多种氨基酸的高营养成份,并有健脾、开胃、生津、补肾、降血脂、降血压之功效,实为调味追佐膳之佳品,营养保健之珍品。
原料特点:选用鄱阳湖无污染生态区域种植的非转基因黑豆为原料,是生态的、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豆豉”是一种传统的大豆制品,它不仅是极好的菜肴佐料,而且还有许多药用价值。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煮,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止吐,得酒则治风,得韭则治痢,得蒜则治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文化价值:“中华一绝——湖口豆豉”制作,保持着古老传统食品风格、乡土气息;体现民族饮食文化内涵;展示了九江地方饮食文化的特色;保留着历史传承的手工技艺。它所蕴涵的传统科学技术的中华特色食俗文化,是手工制作技艺的结晶,是现代化生产工具无法代替的文化遗产。
保护措施
自晚清以来,虽战乱不断,百业凋蔽,而湖口豆豉生产却一直未停止过。开始时是一家“卢泰生号“,后来发展到六家生产作坊,年产豆豉一千余担。如今,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开发生产湖口豆豉,商业部门还专门设立了豆豉生产厂,组织青工学习老师傅技艺,使豆豉产量、质量大大提高。不仅供应本省,而且远销湖北、湖南十多个省市。湖口豆豉已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土特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