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立足于湖南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侧重湖南新农村建设的应用研究,以当好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为己任,牢牢抓住湖南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创建集湖南新农村建设理论探讨、决策咨询、成果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型研究机构,成为省委省政府的“智囊团”、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农村、乡镇干部用得上的新农村建设咨询机构。
机构概况
为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在推动湖南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的智慧和研究成果更广泛地运用于各项重大决策中,在省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6年3月27日正式成立。“中心”成立以来,在院领导关心和指导下,在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各项工作来势喜人。
“中心”成立了顾问委员会,现已聘请省委副书记谢康生担任顾问委员会主任,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庞道沐、省政府副省长杨泰波担任首席顾问,省人大农工委主任胡正杨、省财政厅长李友志、省农业厅长程海波、省水利厅长王孝忠、省林业厅长葛汉栋、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
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周清明、湖南师大校长刘湘溶、湖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晨光、湘潭市委书记陈润儿、湘潭市市长彭宪法、常德市委书记武吉海、常德市市长陈君文、永州市委书记曾庆炎、怀化市委书记张文雄、张家界市市长胡伯俊等为顾问委员会成员,且均已接受了邀请,并发出了聘书(其他地市的党政主要负责人的邀请回复涵正在途中,故未能确认)。
“中心”积极加强外围研究团队建设,成立了专家委员会,现已聘请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华中师大教授徐勇、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房宁、华中科大教授贺雪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康小光、中国社科院于建嵘、香港乐施会李昌平、北京大学教授潘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晓毅、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郭玮、华中科大教授吴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赵树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周臻、中央党校教授刘德喜、中南大学教授李建华、省委党校教授龚永爱、南京大学教授张玉林、省委党校教授覃正爱、中南大学教授
陈潭、安徽大学教授张德元等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担任中心的特约研究员。同时,“中心”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三农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等全国著名的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和基地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为获取第一手真实有效的调研资料,推动新农村研究的“学、官、民”互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理论研究能够紧密地与实践结合、与基层结合、与政策结合,特别是与现实需要结合,“中心”积极向基层乡镇拓展研究基地。现已在宁乡县大屯营乡、衡东县大铺镇、耒阳市哲桥镇、衡阳县三湖镇、澧县宜万乡等11个乡村成立了研究基地,并开展了初步的调研工作;已在农村基层以及与农村问题有关的实际工作部门聘请了特约研究员37名。为了进一步提高的研究水平,“中心”与省内外各大院校的学者、专家,与各级相关职能部门及各级政策研究机构,以邀请来访和主动出访的形式进行互动。“中心”陈文胜应邀参加了北京大学主办的“新农村建设研讨会”、全国人大到湖南进行的“农民权益保护立法的调研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乡镇改革研讨会”。应邀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作乡村治理的学术报告、到省地震局中心学习组作新农村建设的专题讲座、到中共中央党校作新农村建设的学术报告、在国家发改委主办的培训班上作乡村债务问题的专题讲座、到宁乡县大屯营乡作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分析报告、在浏阳市1000人干部大会上作新农村建设理论辅导报告。
“中心”成员自成立来,已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 多篇,多篇被《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被省直各职能部门邀请进行政策咨询6次。“中心”由院长朱有志兼任主任,开展了省社科规划重大课题《湖南新农村建设战略对策研究》申报,并于7月8日进行了课题申报答辩,在湖南大学、湖南师大、湖南农业大学的激烈竞争中胜出,最终获得了重大课题的立项。“中心”正在加紧编辑以书代刊的双月刊《
中国乡村发现》,筹办新农村建设学术交流网站和研讨会。
农村的问题,我们的主题;政府的难题,我们的课题。“中心”将加倍努力学习和工作,以不负院党组、各级领导、学界前辈和朋友们的关心与扶持,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研究成果
1、课题成果显著。已研究完成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有5个,正在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
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个。已经完成的是:朱有志的“洞庭湖村镇体系空间结构及其调控”;方向新的“户籍制度改革后农村城镇化推进中的新问题及其对策”;乌东峰的“消除农民低素质屏障研究”;邓大才的“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与价格体系构建”;杨盛海的“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研究”。正在研究的是:乌东峰的“中国环境保护的农村社区机制研究”;邓秀华的“构建和谐社会与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王晓天的“明清时期洞庭湖周边地区农业和农民问题”;方向新的“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郭勇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与此同时,已研究完成的省社科规划课题和省软科学课题共37项。特别是中心成立之后的半年时间内,就获得了省社科规划重大课题《湖南新农村建设战略对策研究》的立项,获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
2、专著论文甚丰。已公开出版的相关著作主要有31部,如朱有志等的《农业产业空间转移论》;方向新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农民》;汪金敖的《农民收入增长论》、《农业传统模式的新突破——资本经营与农业产业化》;乌东峰的《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经济研究》;方向新的《农村变迁论》;方向新的《邓小平理论与农村发展》;朱有志、方向新的《农民关注的十大问题——湖南农村调查报告》。近三年来,中心研究成员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250多篇,其中国家级刊物近100篇,国家顶尖学术期刊40余篇,被国家多家学术文摘全文转摘50余篇。
3、成果影响颇佳。已获得的有关奖励有18项,主要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不对称的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获第八届社科成果二等奖;《农业产业空间转移论》获第八届社科成果三等奖;《农业传统模式的新突破——资本经营与农业产业化》获2005年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八届社科成果三等奖;《农民收入增收论》获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湖南乡镇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获第八届社科成果四等奖。
4、社会效益良好。中心成员完成地、市、县的“十一五”规划课题9个,接受涉农厅局委托课题15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其中有18项研究成果得到省委、政府的采纳或批示。2006年完成的关于湖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研究成果,省委书记张春贤专门听取了汇报,并为省委、省政府所采用。方向新等关于女性农民工就业风险的调查报告,得到了全国妇联和
国际劳工组织的充分肯定,并为媒体广泛宣传和转载;陈文胜2006年1月完成的乡村债务调查报告,得到了省委书记、常务副省长等领导的批示,并接受了《大公报》、《
第一财经日报》、《湖南经济报》、《湘声报》等媒体的专访,并应邀参与省政府关于化解村级债务文件的起草工作。
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立足湖南新农村建设实践,通过3-5年的建设,把中心建设成为省委、省政府离不开的新农村建设“智囊团”,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农村乡镇干部用得上的新农村建设咨询机构。
一是深化湖南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对策研究。着重完成湖南省社科规划重大课题《湖南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突出研究湖南新农村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如:湖南统筹城乡发展中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研究;建设现代农业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品供给研究;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研究;农民工、失地农民与城镇化综合研究;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等。以此确定湖南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供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决策参考。
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开放型的研究团队。着力整合湖南新农村建设研究的诸方力量,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建设一支以专职研究人员为核心层,以省直有关部门领导、专家为紧密结合层,以地市、县乡中有丰富实践和理论兴趣的干部、专家为延伸的研究队伍。其中核心研究人员由25人发展到40人。着力构建一个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有机结合的研究团队,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研究网络。
三是产出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力争每年出版3到5本新农村方面的著作,向省委、政府推出10个左右的研究报告,在核心期刊上每年发表20篇以上文章。同时,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各级课题,广泛从事横向和实际应用的课题研究,力争每年申报成功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个,省级课题3个,横向应用性课题10个,以服务于湖南新农村建设。
四是打造多个研究品牌。以新农村建设为视角,立足湖湘文化,着眼乡村实践,突出湖湘特色,通过3-5年的努力,农民工问题研究、乡镇治理研究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等三个领域,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
农村公共产品、农村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权益保护等领域,在湖南具有突出地位。
五是建立湖南新农村建设信息库。在3-5年内,对湖南农村开展系统的调查,广泛收集国内外农村建设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建设湖南新农村建设资料中心,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六是建设一个学术交流与成果宣传的平台。与
湖南人民出版社联合办好杂志型图书——《中国乡村发现》,以注重乡村社会调查为基础,及时反映农村社会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总结基层实践经验,传递基层民众的心声,把刊物办成影响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精品读物。办好“中国乡村发现”网,不断扩大网站的影响。通过建设书刊、网站等平台,尽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的湖湘特色,扩大与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学术交流,提升基地的研究水平。
组织机构
主任:朱有志
副主任:王晓天、方向新(常务)、贺培育、肖毅敏、乌东峰、汪金敖、陈文胜
秘书长:陈文胜(兼)
秘书处:谢瑾岚、刘险峰、陆福兴、王文强、张超美、周湘智、陈旺民、李晖。
学科带头人
1.中心主任、农村管理创新学科带头人朱有志。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评审会专家、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宏观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省《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省西方经济学会副会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雷锋精神研究会会长,兼任湘潭大学经济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规划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8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哲学动态》、《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等国家级刊物及其他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摘要、复印30余篇。独著《先秦诸子经济哲学思想研究》,主著和合著《农业产业空间转移论》等5部,主编《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湖南小康研究报告》等6部。有多项成果获奖,其中《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获湖南省2003年度“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奖;《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和《
经济道德层次论》均获湖南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提出“制度效用有限论”、“关系确证属性论”,是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建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理论系统的首倡者之一;提出了“经济道德层次论”、“经济道德空间论”和“经济道德网体论”;在大学时期就提出并著文论述了“实践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一说;倡导“管理阶段论”,构建了“农业产业空间转移论”,并认定农村包围城市是当代中国经济建设之路。
2.农村社会学学科带头人方向新
3.农村经济发展学科带头人肖毅敏。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99年被选定为湖南省第三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3年任院财政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两大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评委、湖南省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评审专家。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及
应用经济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产业经济、企业管理及区域经济发展等。主要学术成果有:出版个人专著2本,主编、合著和参著著作18本,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公开发表的执笔总字数近200万字;主持或独立完成国家及省级研究课题和各级政府委托课题共15项,获各种学术奖励27项,其中省部级奖13项。
4.农村社会发展学科带头人乌东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求索》杂志主编、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个人独立专著8部,发表论文260余篇,在国家权威级报刊《新华文摘》、《新华月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求是》杂志、《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研究》等发表论文117篇。获“五个一工程”、社会科学成果奖七次;获省“三创一争”先进个人;获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及省社科重点基金等二十余项。近年来,以国情研究专家的视域,著述了大量关于中国“三农”问题的文章,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转载。党的十六大以后,乌东峰在国家五个顶尖级刊物上发表的小康系列论文产生了很大社会反响。他是国内最早在“三农”研究领域里提供并从理论上科学论证了“反相位运动”、“不对称理论”、“反哺理论”问题的专家。
5.农村政治发展方向学科带头人贺培育。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长、研究员,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著有学术专著8部,主编或参加撰写的著作16部,共计出版发表科研成果200余万字。主持省级以上科研课题4项。获一次独获省社科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一次获省
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论文优胜奖各两次;多次获省厅级部门省级学会等优秀成果奖励。④反馈: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1篇,《新华文摘》、《中国社科文摘》等报刊摘编12篇。
6.农业产业化学科带头人汪金敖。湖南省社科院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经济学教授、国家注册咨询师、湖南省情研究基地研究员、湖南省经济学科(农业经济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公共管理。近十年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86篇,其中国家级刊物发表30篇;省级学术会议交流论文8篇。承担各类科研课题48项,其中独立完成省级课题18项,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12项,业务主持省部级课题12项。主持(中方主持人)中德、中美合作项目2项。独著2部(《农村商品经济论》、《农民收入增长论》);合著(第一作者)1部(《资本经营与农业产业化》);主编和合作撰写其他著述11部。科研成果获奖13项,其中省部级奖6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湖南省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其他奖7项。
7.乡镇改革与治理学科带头人陈文胜。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会执行秘书长,《中国乡村发现》执行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有14年的乡镇
基层工作经验,做了大量关于乡村治理的社会调查。其中题为《乡村债务的社会公共危机研究》的调查报告,得到了省委书记张春贤的高度重视,常务副省长肖捷和分管农业副省长杨泰波还分别对报告作了批示。先后应邀到北中央党校、香港中文大学、省地震局、湖南师大、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浏阳市等地作学术报告。出版个人专著2部,《
乡村债务的危机管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乡镇视角下的三农》(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主编三农通俗读物《中国乡村发现》8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2008年)。参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地方财政与公共支出分析》、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农村建设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等8部专著写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3篇(其中国家刊物论文16篇),有多篇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乡村债务的社会公共危机研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论文《质疑中国三农学界的几种倾向》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新农村建设从何处破题》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8年第2期转载。《乡村债务的危机管理》一文被人民网评为“2006年度最受关注的五大网络论文”。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担任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集体经济发展研究”的子课题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