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
长沙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即长沙市第三医院,始建于1923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预防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以第二名称挂牌“长沙市老年病医院”,是国家临床药物试验认定机构、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临床药师规范化学员培训中心。
历史沿革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基督教内地教会美籍传教士兼医师葛荫华(Dr.F.A.Keller)在长沙市学院街设教堂,兼办小型医疗所。
1923年,德籍医生安德生接办诊所,为了纪念基督教中华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J.Ⅱ.Taylor),改名为德生医院,定址学院街。
1951年,长沙市因接收抗美援朝战争中伤病员的医疗任务和解决市民看病难的问题,成立长沙市临时医院;同年,德生医院由长沙市总工会接收并改称为“长沙市工人医院”。
1952年6月,合并到“临时医院”,此时“临时医院”称号取消,统一改称“长沙市工人医院”。
1952年,私立学海医院并入长沙市工人医院。
1953年,私立协和医院并入长沙市工人医院,同年,医院定新址于长沙市劳动路磨子山。
1958年1月,长沙市人民政府决定,将长沙市工人医院改名“长沙市第三医院”。
2012年,医院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
2024年6月4日,长沙市政府与湖南大学签订共建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协议,湖南大学向长沙市第三医院授予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牌匾。
科室建设
医院拥有省级省临床重点专科1个(临床药学),省级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个(骨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老年病科),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二类)1个(中医风湿病科),市州级省临床重点专科2个(骨科、呼吸内科),市州级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个〔泌尿外科、口腔科、医学影像科(放射影像科、超声诊断科联合申报)〕,长沙市临床重点学科2个(骨科、老年医学科),长沙市临床重点培育学科1个(心血管内科),长沙市医学重点专科4个(临床药学、呼吸内科、内分泌代谢科、泌尿外科)。是长沙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长沙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委挂靠单位。
医院是长沙市老年医学质量控制中心、长沙市放射质量控制中心、长沙市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长沙市高压氧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
医院是长沙市药品使用监测与预警中心、长沙市安宁疗护技术指导与培训中心、抗耐药微生物药物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感染性疾病合理用药临床技术示范基地,湖南省老年骨与关节疾病(数字骨科)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挂靠单位、湖南省首批中国心衰中心、湖南省安宁疗护示范病房、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示范中心、国家标准化胸痛中心示范中心、国家标准化心力衰竭中心示范中心、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
人才队伍
现有在职职工1353人,其中正高职称70人,副高职称23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4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兼职教授、副教授87人。
教学科研
医院建有长沙市3D打印技术医学应用研究所、长沙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研究所、长沙市血管病防治研究所建设单位、长沙市抗感染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医院是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协同创新联盟核心成员单位。
2020年,医院实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立项零的突破。
2023年,医院成功获批抗耐药微生物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2 10:5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