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浙江大学西迁至贵州湄潭县,授课之余,苏步青与钱宝琮等教授于1943年2月发起成立了“湄江吟社”。结社宗旨为“公余小集,陶冶性情”,“留一段文字因缘,藉为他日雪泥之证”。吟社从1943年2月至同年10月,共举行诗会8次,教授们歌咏抗战、记录生活、抒发情感,共成诗两百余首,后编辑出版《湄江吟社诗存》。目前,湄江吟社旧址(西来庵)作为湄潭浙江大学旧址的一部分,已经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诗社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给国家保留一批知识精英,浙大校长
竺可桢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经过4次转迁,最后到达贵州遵义湄潭县。
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教学和生活等各方面安定下来之后,教授们之间交往少不了切磋诗艺。苏步青、钱宝琮教授酷爱古体诗,在他们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1943年2月湄江吟社成立了。
诗社的发起人苏步青和
钱宝琮,他们既是多年的同事,又是彼此的诗友吟侣,且都担任过浙江大学的数学系主任,在诗社里既是积极的组织者,也是热情的参与者。在苏步青和钱宝琮教授的带领下,湄江吟社的活动开展得很有生气,成员们轮流做东,拈阄择韵,赋诗填词。从2月至10月,诗社举行8次诗会,成诗两百余首,后编辑出版《湄江吟社诗存》。
诗社成员
诗社成立时吟社社员为7人:理学院数学系主任苏步青;一年级分部主任、数学系教授钱宝琮;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教育学家、中国职业教育社负责人之一
江问渔;师范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王琎;中文系教授祝廉先;中文系教授胡哲敷;农学院助教兼农场技士张鸿谟。后来,增加了中央实验茶场场长、农学院教授
刘淦芝和研究院院长郑晓沧教授,发展到9人。
首次社课,以朱文公诗“无边光景一时新”七字为韵,自由命题。苏步青首课赋《满江红》,在词的下阕他写得很深切:“追往事,伤流景,难重省。怕残宵远梦被莺催醒。未请长缨投彩笔,先教华发窥明钟,望江南羞说赋归来,荒三径。”钱宝琮先生也得五言7首,其一为:“山川兴不孤,翰墨以自娱。文物湄潭盛,归心无日无。”
第二次吟诗会于同年在农学院农场牛郎背山顶上一个名为“七七亭”的茅亭召开,以苏东坡“春江水暖鸭先知”为韵。苏步青一连写了4首诗。第一首诗写道:“边疆难得对琼筵,满座春风一灿然。离恨偶添人散后,归心直共鸟争先。岂无桃李芬芳节,欲看山河锦绣年。马首东旋应有日,诸公同泛六桥船。”
第三次社课集会以送春为题。苏步青在《暮春感兴》中写道:“倘得故乡云水暖,宁将儒服换渔蓑。”一语道出了他在西北一隅回归故乡的心情。
第四次诗社的吟会,社友们以“试新茶”为题。苏步青诗曰:“翠色清香味可亲,谁家栽傍碧江滨。摘来和露芽方嫩,焙后因风室尽春。当酒一瓯家万里,偷闲半日麈无尘。荷亭逭暑堪留客,何必寻僧学雅人。”尔后的几期诗会雅集,更是盛况空前,除了社友之外,其他教授也自发前往参加。
尤其是1943年中秋,竺可桢校长和苏步青、陈建功、王琎、蒋硕民、王福春、吴耕民等30多位教授,为庆贺钱宝琮先生浙大任教15周年,以诗致贺。苏步青词云:“白露下湄水,早雁入秋澄。桂香鲈美时节,天放玉轮冰。求是园中桃李,烟雨楼头归梦,一十五年仍。何物伴公久,布履读书灯。西来客,吟秀句,打包僧。文章溯古周汉,逸韵到诗朋。好在承欢堂上,犹是莱衣献彩,瑞气自蒸蒸。回毂秀州日,湖畔熟莼菱。”
诗词略览
欢庆胜利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教授们兴奋起来了,诗兴大发。诗社发起人之一的钱宝琮先生写下了《念奴娇·日本于八月十日向同盟国乞降感赋》一词:“东夷黩武,肆侵陵、豕突狼奔初歇。海外忽传风色换,万里波涛哀咽。广岛车辎,长崎墙橹,武库星罗列。二弹丸下,一时都付陈迹。只见群丑游魂,一夫残喘,委伏求存恤。貔虎移军收失地,火速中原传檄。同气同仇,我疆我理,共奋中兴业。马关遗恨,者番当可清涤。”
苏步青步钱宝琮之韵,也作《念奴娇·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作》:“东海三岛,自金弹落后,烟消云歇。万里怒涛争裂岸,淡日西风悲咽。折戟沉沙,降幡出垒,遗恨君能列。樱花开谢,几番成败余迹。回首禾黍离离,凋零故国,涕泪空怜恤。莫遣峨嵋观战者,更向神州飞檄。惟有元元,譬成上帝,树此煌煌业。浙江归去,战麈还倩潮涤。”
吟咏生活
这期间,除了诗社社课之外,苏步青的诗写得很勤,对记录当时浙大的历史和教授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寓居》《湄江秋思》《紫薇山馆》《咏湄江水车》《早春登湄潭文昌阁》等很耐人寻味。他在《半亩》写道:“半亩向阳地,全家仰菜根。”记载了艰苦岁月之中,这位数学泰斗靠种菜补充生计的状况。
有趣的是,在湄潭,苏步青的夫人生下了孪生子女,钱宝琮、张鸿谟、祝廉先、胡哲敷等教授纷纷为之写诗填词祝贺,其中张鸿谟的诗写道:“岂效老泉曾默祷,张仙为送到湄江。”钱宝琮诗中有这么两句:“荣黎共妍周亲贺,且羡欢跃鳌江边。”
抗战胜利后,浙大重新迁回杭州,吟社随之解散。吟社曾经编印了《诗存》,汇集诗词100余首,在例言中这样记述:“旨在公余小集,陶冶性情,不有博弈,为之犹贤。大雅之讥,庶几其免。”这一段教授们作为业余消遣的诗文之交,却给历史留下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实现了吟社“记存一段文字因缘,藉为他日雪泥之证”的初衷。这些诗的珍贵不仅在于艺术价值,更在于它的史料价值。
1978年12月,苏步青先生致函张鸿谟先生,感叹道:“湄江之游匆焉三十余年,《湄江诗存》早已不存矣。当时吟侣仅留下青与足下二人而已,可慨也夫。”
上世纪80年代,苏步青先生曾经为湄潭中学校庆题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平生最是难忘处,扬子湄潭浙水边。”说明浙大学人对湄潭的那段历史有着长久的记忆,并且感情至深。
描绘美景
湄江吟社的诗人们写的部分诗词是描写当时的湄潭茶场“小八景”的。初夏时节,嫩竹丛生,水竹林被雨水洗涤得青翠欲滴。苏步青吟道:“门外沧浪水,清流仍濯足,可怜冷翠微,又隔寒潭曲”。江问渔诗:“隔江看山景不同,好山何必过江东?波心欲撼层岚影,白鹭一双飞碧空。”祝廉先诗:“出门一笑画图开,造物何曾费剪裁?人似山阴忙应接,浪摇山影过江来。”刘淦芝诗曰:“数间小榭千竿竹,三两闲离几树花,不是紫薇当户立,谁知清景属官家。”这些诗勾画了山野风光,显其别致新奇。
文化影响
湄江吟社的成立是浙大西迁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危亡时所表达的对中国信念的坚守,是学者们在国事艰难时吃苦耐劳、积极乐观、坚守不渝的人格魅力展现,彰显了中华民族多难兴邦的爱国主义情怀。
湄江吟社成立的当年,《湄江吟社诗存》第一辑编纂印行,共收入吟社八次雅集的225首作品。其中第一次雅集37首,第二次雅集29首,第三次雅集21首,第四次雅集24首,第五次雅集42首,第六次雅集24首,第七次雅集25首,第八次雅集22首。在这八次雅集所得的225首作品中,各体皆备,既有古风体,又有格律诗,还有词作。在26首古风中,有五古、七古,还有杂言;绝句共57首,其中五绝22首,七绝28首,还有较为少见的六言绝句7首;律诗数量最多,其中五律8首,七律122首,五言排律一首。还有三位作者填词13首,涉及满江红、临江仙、南乡子、南柯子、水调歌头、贺新郎、踏莎行、青玉案、浣溪沙等词牌。
湄江吟社的活动是抗战中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事件,反映了上世纪四十代的社会风情和知识分子的情怀。湄潭浙江大学25处旧址大部分已经被拆除,湄江吟社旧址(西来庵)作为湄潭浙江大学旧址的一部分幸运地保存下来,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以“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为名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