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门奉先寺
唐代杜甫诗作
《游龙门奉先寺》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叙写了龙门夜景及若有所悟的心境,表现了诗人青年时期的敏锐感受能力和对佛教的初步认识。前两句说明游龙门后住宿于奉先寺,中四句描写夜宿的景色,后两句抒写听到晨钟生发深刻的警悟。全诗借景抒情,语言含蓄,极富表现力。
作品原文
游龙门奉先寺⑴
已从招提游⑵,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⑶,月林散清影⑷。
天阙象纬逼⑸,云卧衣裳冷⑹。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⑺。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龙门:即伊阙,俗称龙门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自六朝以来,这里就是佛教胜地,寺院众多,佛事兴盛。奉先寺:龙门石窟中的一座石窟。寺中有卢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雄伟壮观,为龙门石窟之首。
⑵招提:梵语,译义为四方,后省作拓提,误为招提。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此乃以招提名寺僧。
⑶阴壑(hè):幽暗的山谷。虚籁(lài):天籁,指风声。
⑷清影:清朗的光影,指月光。
⑸天阙(què):天门,即伊阙。这里指龙门的高险山势。象纬:星象经纬,即日月五星。这里当指夜空中的星辰。
⑹云卧:龙门山高入云,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
⑺省(xǐng):醒悟,慨叹。
白话译文
已经有幸在寺僧的引导下游览了奉先寺,晚间又住在了这寺中。
阴暗的山谷里响起了阵阵风声, 月光下的树林闪烁着斑斑清影。
高耸的龙门山好像靠近天上星辰,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寒气透衣。
将醒之时听到佛寺晨钟敲响,一声声扣击心弦,令人生发深刻的警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当时杜甫自吴越归东都洛阳,夜宿龙门奉先寺,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编年杜诗多把此诗列为第一首。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前两句说明作者游龙门后住宿于奉先寺。诗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赏,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诗的题目虽说是游寺,实际上把游赏的过程一笔带过,重点描写夜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接下来六句都承接一个“宿”字写景抒怀。
中间四句写夜宿的景色。夜深人静,附近石壁大小洞龛,风激发声,泠泠可闻;月光下,林木被风吹得疏影摇动。诗人用一个“散”字描绘林木的动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妙不可言。诗人抬头看,数量繁多的星辰高挂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仿佛迎面而来。一个“逼”字,也是极富表现力的字眼,生动地展现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种压迫感。诗人夜卧,身上衣服单薄,蚀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胜其寒,由此塑造了一个虚白高寒的环境。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尘俗之念必然为之一洗,悉数忘却世间的纷扰与喧嚣,心灵从而得到净化。
后两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诗人在快要睡醒时突然听到清晨的钟声,内心为之一惊,产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禅家顿悟。
这首诗描绘了夜宿奉先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青年时期的敏锐感受能力和对佛教的初步认识。诗中也流露出厌世高蹈的消极情绪。
名家点评
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此诗“天阙”,指龙门也。后人为其属对不切,改为“天关”,王介甫改为“天阅”,蔡兴宗又谓世传古本作“天窥”……以余观之,皆臆说也。且“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乃此寺中即事耳。以彼天阙之高,则势逼象纬;以我云卧之幽,则冷侵衣裳,语自混成,何必屑屑较琐碎失大体哉?
宋代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余曰:星河垂地,空翠湿衣。“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余曰:钟磬清心,欲生缘觉。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卧”字可虚可实,周甸曰:次二语,言风声月影皆佳致。末二句,佛境幽而平旦清朗。闻钟警发,含蓄有深意,谓烦恼可除也。
明代王嗣奭杜臆》:此诗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故妙。初嫌起语浅率,细阅不然。……盖人在尘溷中,性真汨没,不游招提,谢去尘氛,托足净土,情趣自别。而更宿其境,听灵籁,对月林,则耳目清旷;逼帝座,卧云床,则神魂兢凛。梦将觉而触发于钟声,故道心之微,忽然豁露,遂发深省,正与日夜息而旦气清,剥复禅而天心见者同。钟怕敬云:“此诗妙在结,前六句不称。”无前六句,安得有此结乎?“天阙”、“云卧”不偶,故有“天阅”、“天窥”之谬论;刘云:“‘卧’字可虚可实,极是。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此言龙门景物种种超凡,是以闻钟而有悟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斋诗话》:“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尽人解一“卧”字不得,只作人卧云中,故于“阙”字生许多胡猜乱度。此等下字法,乃子美早年未醇处,从阴铿,何逊来,向后脱卸乃尽,岂黄鲁直所知耶?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用两层叠注,逼出末句,有力。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张綖注:三四状风月之佳,五、六见高寒之极。闻钟发省,乃境旷心清,倏然则有所惊悟欤!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李子德云:气体高妙,澹然自足,杨慎曰:“天窥”、“云卧”乃倒字法:窥天则星辰垂地,卧云则空翠湿衣,见山寺高寒,殊于人境也。《庚溪诗话》引韦述《东都记》,谓“天阙”即指龙门,究于对属未称。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题曰游寺,实则宿寺诗也。“游”字只首句了之,次句便点清“宿”字,以下皆承次句说。中四,写夜宿所得之景,虚白高寒,尘府已为之一洗。结到“闻钟”、“发省”,知一宵清境,为灵明之助者多矣。“欲觉”正与“更宿”呼应。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25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